今年5月,全國精神文明建設表彰大會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通過推動精神文明建設高質量發展,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提供強大精神力量。這一科學論斷體現了對精神文明建設時代特征和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為做好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提供了重要遵循。新時代新征程,亟須培育時代新風新貌,促進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高,努力推動精神文明建設有新氣象新作為。
固本培元,在凝心鑄魂中厚植信仰根基。精神文明建設本質上是人的思想建設,首先要有高揚的思想旗幟和共同的價值追求。要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不斷健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指導實踐工作體系,更好地統一思想認識、明確前進方向、凝聚奮進力量。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價值追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始終高揚于精神文明建設的前沿陣地,成為塑造民族精神風貌的旗幟方向。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實踐養成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入機關、學校、社區、鄉村等各個領域,融入市民公約、村規民約、行業規范、學生守則,使之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積極發展壯大主流價值、主流輿論和主流文化,推動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緊緊團結在一起,不斷筑牢信仰之基、補足精神之鈣、把穩思想之舵。
以文化人,在賡續傳承中構筑精神家園。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其價值不僅在于承載歷史記憶,更在于通過賡續傳承滋養心靈、塑造品格,為精神文明建設注入生生不息的文化動能。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展現新氣象新作為,要充分發揮文化教化功能,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根脈、革命文化的紅色基因、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時代光芒培根鑄魂、啟智潤心,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聚焦文化原創力提升,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堅持藝術要素與技術要素相融合,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優秀作品,以文藝精品的感染力傳遞價值理念、溫潤群眾心靈;深化文化惠民工程,建強用好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基層文化陣地,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通過精準對接群眾需求的文化供給,讓優質文化資源惠及城鄉,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豐富人民精神世界,既要賡續傳統、薪火相傳,更要面向未來、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精神文明建設獲得最深厚的文化支撐,為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凝聚起磅礴的文化力量。
實踐塑形,在潛移默化中培育文明風尚。隨著社會結構的深刻調整,人們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日趨活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只有站在時代前沿,引領風氣之先,精神文明建設才能發揮更大威力。”推進精神文明建設需要主動識變、應變、求變,做到與時俱進,因勢利導,有效培育時代新風,推動社會文明不斷邁向新高度。要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以項目化推進、機制化建設、品牌化發展為基本路徑,通過共建實踐基地、共建研究智庫、共建骨干隊伍、共建精品課程等形式促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實現文明新風從城市延伸到鄉村,從現實空間拓展到網絡空間。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將簡約適度、孝老愛親、科學理性等文明理念落細、落小、落實于群眾的日常生活,引導人民群眾在實際參與中自我教育、自我約束,使文明新風從倡導性要求轉化為習慣性遵循。道德是社會文明進步、團結和諧的基石。加強公民道德建設,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著力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引導人們自覺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要用榜樣的力量帶動更多人奮力前行,通過從抽象到具體、從個別到一般的宣傳過程,通過對典型個案進行細節挖掘,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引導人們向道德模范學習,爭做崇高道德的踐行者、文明風尚的維護者、美好生活的創造者,使榜樣的力量切實轉化為道德實踐的動力。
系統謀劃,在協同聯動中構建長效格局。精神文明建設不是一時之功,而是一項長期工程。堅持系統觀念,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格局,凝聚齊抓共管合力,實現精神文明建設常態化、制度化、可持續化發展。強化頂層設計與責任落實并重,將精神文明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與經濟社會發展同部署、同落實、同考核,確保政策協同、資源整合、行動一致。明確各級黨委政府主體責任、職能部門監管責任、社會單位共建責任,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責任鏈條,推動精神文明建設任務細化分解、層層落實。打破部門壁壘,建立跨領域、跨區域、跨層級的溝通協調平臺,促進宣傳、教育、文化、民政等部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激發群眾主體活力,暢通公眾參與渠道,搭建志愿服務、道德評議、文明創建等多元實踐平臺,健全群眾需求反饋與激勵回饋機制,推動文明實踐從“被動響應”轉向“主動作為”,形成人人參與、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生動局面。建立健全常態化長效化制度機制,采取普遍適用性與個體特殊性相結合、系統連貫與重點突破相結合的方式,促進理想信念教育機制、價值觀培育機制、公民道德建設機制的一體化探索。建立動態評估和反饋優化機制,運用大數據動態監測精神文明建設成效,確保工作可持續推進,推動精神文明建設從階段性攻堅邁向常態化治理,由局部突破轉向整體提升。
(作者單位:東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18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