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道功 南京師范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院長
新聞回放
“‘宿舍、教室、食堂’三點一線才是標準的大學生活”“取快遞都算說走就走的旅行”“下樓扔垃圾堪稱日常鍛煉”……對于體育鍛煉,一些大學生在網絡上如此自嘲。如何讓年輕的身影活躍在運動場,讓運動從“可有可無的選項”變成“每日必做的功課”,成為擺在高校面前的重要課題。
主持人語
“宿舍、教室、食堂”三點一線的生活模式,折射出一些大學生缺乏體育鍛煉的現實問題。大學生自己對這個問題怎么看?他們期待學校給予怎樣的支持?今天“青年說”的三篇作品角度各有不同,有的期待學校構建多樣化的體育運動體系,并讓體育設施的布局管理更加人性化;有的則是從自身反思,提出培養“微習慣”的解決方案。這些青年學子的建議,對高校探索體育教學改革皆有啟發。
讓大學生嘗到運動的“甜頭”
胡雨璇
取快遞是“說走就走的旅行”,下樓扔垃圾是“每日的鍛煉”,大學生幽默自嘲的背后反映出體育鍛煉不足的問題。這提醒高校要積極探索體育改革,激發大學生體育鍛煉的內生動力。
引體向上、800米跑步等測試,固然很有必要,但如果單純以“分數過關”倒逼大學生多參與體育鍛煉,可能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對于體育鍛煉,如何引導大學生從“要我參與”變為“我要參與”?這需要高校構建多樣化、多層次的體育運動體系。可以設立體育競賽制度與積分排行榜,讓集體榮譽感成為強大牽引力;可以挖掘宣傳“校園體育明星”乃至普通學生的運動故事,使其成為學生身邊可感可學的榜樣;可以鼓勵以實驗室或課題組為單位發起“午間健步走”等“微運動”,將運動風尚無縫嵌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還可以延長學校體育場館開放時間,提供個性化的運動“處方”。
青年學生對成就認同具有強烈的渴望。高校不妨嘗試打破“體育運動”與“學業發展”之間的壁壘,對人才培養評價體系進行調整,將體育活動的參與度與成效,與評優、評獎等人才培養環節關聯。當強健的體魄與拼搏的精神被明確賦予成長賽道上的“價值權重”,大學生內在的驅動力將被更好地激活。
需要注意的是,制度建設的目的,絕非培養精于計算的“積分運動員”,而是以更多正向激勵的方式,幫大學生嘗到運動的“甜頭”。
(作者系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2023級本科生)
愛上運動從培養“微習慣”開始
蘇彥
因學業壓力、社交缺失、感受枯燥與心理顧慮等因素,不少大學生將自己禁錮于靜態的生活循環中,沒有堅持運動的習慣。“天下難事,必作于易”,不妨從培育自身“每天運動一點點”的微習慣開始,打破“懶得動”的心理慣性。
不用苛求自己每天揮汗如雨地長跑,也不必強求每周數次的球場酣戰,運動的微習慣可以從“跳繩一分鐘”“步行十五分鐘”這樣極易完成的小鍛煉開始。
將運動微習慣融入校園日常生活,需要注重實用性與可持續性。例如,在時間安排上,可以是課間五分鐘的拉伸,或是學習間隙的一段“八段錦”。在形式選擇上,不必拘泥于傳統體育項目,上下樓梯替代電梯、步行前往實驗室、與同學約定每日完成幾個深蹲,都具有可行性。運動強度與時長不用刻意追求,關鍵是要保持“每日發生”的規律性。
從長遠角度來看,微習慣的持續實踐將引發從“外部要求”到“內在需求”的深層轉變。重復性的行為會重塑大腦神經回路,形成穩定的習慣通路。當微運動成為每天的習慣,我們就會逐漸體驗并享受運動帶來的多巴胺釋放與壓力緩解效應。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同學抱怨“找不到運動搭子”,這反映了對外部動力的過度依賴。微習慣的培養,正是在構建一種不依賴于他人、不屈服于環境的內在驅動系統。它能夠促使我們從“要我動”轉向“我要動”,最終在點滴積累中實現體能提升和信心增強。在微習慣的堅持中,我們收獲的不僅是強健體魄,更是對自我生命主體的認知與掌控。
(作者系南京大學中國新文學研究中心2025級碩士研究生)
提供“便捷設施” 打破“運動惰性”
趙苑辰
當生活的半徑局限于宿舍、教室與食堂,運動的意愿敗給了內心的懈怠,“懶得動”便成為一種默認的生活狀態。如何讓大學生告別運動惰性,提高運動意愿?“建好”并“用活”校園運動設施或許有所幫助。
“建好”并非單純地擴建場館、引進器材,而是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考慮學生的真實需求。例如,健身房的選址可盡量靠近學生宿舍樓,方便學生日常使用;在實驗室旁布設一些開放式器械區,可緩解研究生群體的科研壓力。當“去運動”不需要在大學校園里“長途跋涉”,大學生的運動頻率也會逐漸提高。
“用活”則指向管理的智慧與服務的溫度。目前高校基本不缺乏先進的體育場館與健身房,但有的由于管理方式較為僵化,使得運動場館的利用率并不高。因此,高校不妨多傾聽學生的真實訴求,并鼓勵學生參與場館的管理與運營。還可以組織一些健身房打卡活動,構建正向激勵體系。
此外,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體育場館建設也可以用上一些“科技狠活”。例如,通過實時數據監測與遠程指導,提供個性化的鍛煉方案,提升體育設施的使用附加值。
喚醒大學生的運動熱情,運動設施的改善只是一個方面,還需要學校多了解大學生運動惰性背后的真實原因,然后逐一破解,幫助學生體驗運動的樂趣。
(作者系蘇州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字學專業2024級碩士研究生)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2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