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教育風景,往往生于鄉土,成于用心
對江西省泰和縣水槎鄉中心小學的學生們而言,清晨或午后吹響的一曲曲竹笛聲,已成為校園里最動聽的背景樂。這支竹笛,不僅是一件樂器,更是一把鑰匙,為山村孩子們打開了一扇通往藝術與自信的大門。而其執鑰者——入選2025年全國“最美教師”的肖惠文,則用他的智慧與堅守,為我們生動詮釋了何為“因地制宜開展美育”。
美育是提升學生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的重要途徑。然而,在過去一段時期,受限于師資、設備、理念等,美育恰恰是不少鄉村學校的短板。肖惠文老師的可貴之處,在于他沒有被客觀條件束縛,而是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將目光投向了具有深厚民族底蘊、取材相對方便的竹笛。他不僅教吹奏,更帶領學生親手制作竹笛,讓“竹笛進校園”超越了簡單的音樂課,融合了勞動教育、文化傳承和藝術啟蒙,成為一門極具特色的校本課程。這充分說明,鄉村美育無需片面追求“高大上”的設施,善于發現和利用身邊的文化自然資源,同樣能開辟出一片美育新天地。
美育是黨的教育方針的重要內容,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2023年,教育部出臺《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提出要建立完善面向人人的學校美育育人機制,將美育融入教育教學活動各環節。伴隨《通知》的落地,教育部推出一系列配套舉措:強化美育師資培養與培訓,推動各地各校開發富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美育課程資源。肖惠文老師能夠成功開發校本課程并有效實施,正是得益于政策環境的支持與引領。他成功榮獲“最美教師”稱號,也向社會傳遞了明確信號:鼓勵基層教師勇于探索,肯定扎根鄉村、富有創新精神的美育實踐。
當然,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要讓“肖惠文式”的探索從“一點光”到“一片亮”,仍面臨不少挑戰。部分地區和學校對美育的重視程度依然不足,“重智育輕美育”的觀念仍有市場,鄉村美育專業師資短缺問題尚未根本解決,部分特色課程開發缺乏系統性和可持續性保障,不同地區間資源稟賦各異,如何精準挖掘和利用仍需探索。
推動鄉村學校美育提質增效,需要堅持系統思維,推動各方協同發力、綜合施策。一是建立科學的評價與激勵機制,對在美育工作中取得顯著成效的學校和教師給予獎勵,將美育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有效引導師生和家長重視美育、參與美育。二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依托“國培計劃”“省培計劃”等項目,系統提升教師的美育素養與教學實踐能力;另一方面可探索引入民間藝術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作為校外輔導員,彌補專業師資的不足。三是深化教學改革,各地要構建特色課程體系,立足鄉土文化資源,開發融合地域特色與民族底蘊的美育課程,并提供必要的資源保障。與此同時,可重點實施鄉村美育提質發展行動,推進優秀美育教師流動授課、優質美育課堂資源共享。
最美的教育風景,往往生于鄉土,成于用心。因地制宜開展美育,要求教育者具備發現美的眼光、創造美的智慧,讓教育深深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期待未來能有更多“最美教師”涌現,更多鄉村學校能立足本土,挖掘特色,打造出更多亮麗的美育風景線,讓美的種子在每一個鄉村孩子的心中生根、發芽、綻放,為他們的人生打下溫暖的底色,為鄉村振興和文化繁榮注入充滿活力的新生力量。
(作者系集美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9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