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哪吒之魔童鬧海》
②《流浪地球1》
③《尋夢環游記》 資料圖片
今年是中國電影誕生120周年、世界電影誕生130周年,百余年來的電影從傳統走向了現代科技變革,走在時代的藝術前沿。作為一名電影研究者,被問及最多的就是“什么是好的電影”“如何為青少年挑選適合的電影”等問題。這些問題看似簡單,實則涉及教育學、藝術學乃至媒介傳播學等多學科范疇以及電影理論、精神分析、認知心理等專業知識。
電影之于青年人意義深遠
青少年時期乃人生的重要時段,也是最為艱難的成長“蛻變”期。有數據顯示:社交網站指向的全球受眾近50億,且多數是青年人,中國用戶則已超過10億。通過社交網絡、短視頻平臺,青年人已初步形成觀影評價和交流習慣的“電影圈”。隨著“Z世代”(特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青年的不斷成長涌入,“青春話語”在電影創作和傳播領域也越來越顯示出其蓬勃旺盛的激情活力。
“Z世代”的青少年對傳統教育模式往往有排斥心理,比如對說教的強烈抵觸;比如反感“爹味”;對權威持質疑態度,更愿意通過自主探索和同伴討論來獲取知識。“Z世代”的觀影偏好,呈現出不同于其他年代青年在題材、內容、互動等方面的需求特點,對于電影的選擇也愿意親身參與、評論評價并掌控“話語權”,他們觀看的影片數量甚至遠超教師和家長。如此一來,挑選電影對于師長來說十分迫切,也分外艱難艱巨。更為重要的是,電影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在青少年教育中展現出的價值獨特且深遠。
著名作家莫言曾回憶自己在十七八歲時忍著饑餓趕往縣城再連夜返回,只為觀看一部電影的親身經歷:“如果讓我餓一天肚子能看一部好電影,那我一定會選擇餓肚子。”30年后,他重溫那部電影依舊淚流滿面。
電影類型“定位”與主題判斷
有一位學者曾把電影定義為“視與聽的知覺元素如何精彩地組織以傳遞意義”。單從教育和文化意義來講,遴選優質精良的電影也需要評價參考標準,而按照電影類型來“定位”電影并進行挑選推薦,不失為一種方式,也有助于青少年學生更多涉獵某學科專業知識,例如科教、人文紀錄片均是很好的觀影選擇。再如科幻電影《流浪地球1》(2019)和《流浪地球2》(2023)以科幻電影敘事“創新了全球科幻電影的話語體系,豐富了世界科幻電影的敘事類型”,同時也提升了中國科幻電影在世界范圍對于青年觀眾的影響力。
電影按類型元素劃分不下百種,其中有動作片、喜劇片、愛情片、科幻片、懸疑推理片、動畫片等;按照題材劃分,有宏大敘事的歷史片、戰爭片等;按照電影形式和風格劃分,有文藝片、紀錄片等;按照觀影群體劃分,有青春電影、家庭電影、兒童電影等。近些年,我國的國產青春片發展勢頭強勁,影片一般攝取親情、友情和校園戀情、初入社會等情節,選擇校園和教室、操場等場景,對青年心理情感的把握敏銳而溫情,風格輕松、語言詼諧,重視歡快和靈動氣氛的營造。如《匆匆那年》(2014)、《一點就到家》(2020)、《送你一朵小紅花》(2020)等影片從不同側面反映青年的現實困境與情感需求,具有影片觀照現實的特質。
總體來看,青春片中的成長題材傳達出個體與社會責任之間的主體認知,較受到青少年的認同。如《尋夢環游記》(美,2017)通過夢境敘事探討記憶與親情的深意,有助于青少年形成積極的自我認同與社會理解;教育題材電影通過師生關系或家庭教育情境,契合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再有的是科幻與冒險題材的影片,如《超能陸戰隊》(美,2014)等影片,在滿足青少年好奇心的同時,運用視覺奇觀強化情感體驗,通過幻想形式實現現實教育功能的效果。
但無論何種類型的電影,主題價值正向是推薦電影的首要原則。優質的影片一定是傳遞真誠、勇敢、正義等品質,再有影片表現出的科學的探索精神、對藝術的執著追求等均符合優質影片的特征,對青少年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意義。
適宜的藝術內容和形式表達
一部電影作品的意義,除了主題之外,某種程度上還在于其情感表達和藝術表現方式,也即其獨具的形式樣態、影像風格等,如一位電影學者所提出的“電影是移動中的雕塑、建筑、繪畫”的觀點,影片藝術成就部分在于此,實際上也是電影素養教育的核心議題。
如果結合電影學視角,選擇電影應注重電影的藝術品質與審美功能。比如電影敘事要有合理的情節結構,避免暴力、色情、歧視等內容,要在光影構圖、色彩運用、配樂等方面有一定美學風格,象征隱喻要恰當適度,不抽象晦澀,以適合增強青少年品味藝術理解能力。比如《哪吒之魔童降世》(2019)中結尾的冰與火終極大戰的場面,展現了成熟的動畫電影工業制作能力;《哪吒之魔童鬧海》(2025)中玉虛宮天元鼎的決戰場景,即運用了殷商的青銅鼎文化元素并結合特效技術,將水墨筆墨渲染、動作捕捉技術糅合創作,呈現出中華美學的“虛實相生”寫意韻味。
要指出的是,有的家長顧忌一些影片表現出的某些場面會對青少年產生心理影響,這就需要教師、家長先行一步進行相關知識講解、引導以及陪伴,也可推薦選擇專業電影期刊進行閱讀,以更多領悟影片的敘事意義。例如,今年暑期檔的《南京照相館》(2025)等影片,該片創作者以審慎態度,對于日本侵略者的殘暴場面采取了含蓄克制的鏡頭語言等藝術處理方式,規避過于血腥的場面描述,使得影片的主題呈現不是渲染暴力,而是通過一位銘記歷史的見證者姿態進行敘事,筆者認為該片同樣適合青年選擇觀看。
當然,對于不同年齡段的青少年還是要有些“區別之心”,心智成熟度、性格愛好千差萬別,所以挑選電影要有心理與認知標準,要契合成長期的觀影心理,避免過于恐怖、殘酷、性暗示或存在強烈心理刺激的內容;故事劇情深度也需與年齡段匹配。
電影素養教育是運用影像文本分析方法培養關于電影(包括電視、長短視頻等)的媒介素養能力,以“影片閱讀”方式訓練視覺思維與判斷能力。“為青少年挑選合適的電影”議題本質上是文化藝術與教育使命責任的結合,是兼具藝術性、教育性與社會性的系統工程。數字化時代,電影素養教育應更多從“管制式選擇”走向“理解式引導”,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好新一代觀影者,讓電影這門藝術生生不息。
(作者單位: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17日 第04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