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評論
■將圖書館搬到地鐵站,讓書“找到”需要它的讀者,這是個有宏大遠見的城市文化創意
■對公共服務實質內容的細化,是書香城市持續“飄香”的關鍵
在地鐵上刷手機幾乎是通勤“標配”,而武漢市民卻有不一樣的選擇。2012年,武漢地鐵2號線開通,21個圖書館在車站內同步開放,每個圖書館存書400多冊。隨著武漢軌道交通快速發展,地鐵圖書館也隨著地鐵線路的延伸開到了城市的更多角落。截至2024年底,武漢軌道交通網12條運營線路的312座車站中,擁有150余座圖書館。在武漢地鐵圖書館里自助挑選、借閱心儀的圖書,成了不少匆忙趕路卻又喜愛閱讀的人生活中的一段溫暖時光。
將圖書館搬到地鐵站,讓書“找到”需要它的讀者,這是個有宏大遠見的城市文化創意。城市的文化氣息深植于市民日常生活的肌理之中,武漢地鐵圖書館對城市微空間的精心雕琢所取得的成功實踐,使城市書香的營造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飄散在人們必經的生活軌跡上,讓閱讀從一種刻意的追求,轉變為一種自然而然的生活選擇。嵌入日常的閱讀場景,有效降低了人們接觸書籍的時間成本,通勤路上的碎片時間被一本好書填充,地鐵圖書館成了城市精神生活的延伸空間。這種對城市細節的尊重和浸潤,正是書香城市建設的生動實踐。
武漢地鐵圖書館的成功之處,首先在于對市民碎片化時間的精細利用。在人們出行的過程中,在行色匆匆之間也有慢下來的客觀現實和心理需求。許多通勤路上的等待時光,其實是每天的“高頻碎片”,在這種碎片化時間里,無意中窺見的令人眼前一亮的書籍,可能會成為路上的小驚喜。隨手翻開一頁進行閱讀,在讀者享受文化浸潤的時候,本身也成了城市書香的一部分。城市公共服務理應注意到這樣的細節,擴展閱讀場景,針對市民碎片化時間的特點,以服務者視角對市民生活場景進行洞察并加以利用。
對公共服務實質內容的細化,是書香城市持續“飄香”的關鍵。武漢地鐵圖書館13年來不斷發展,深入人心,除了在身邊觸手可及的便利和碎片化時間的填充外,更重要的是對讀者群體的研究和分類內容投放。武漢地鐵的工作人員會根據在不同站點乘車的人群特點,調整書籍的類別,設置不同的主題。比如華中科技大學附近珞雄路站的主題是“走出心理學迷宮”,心理學方面的書籍占比較大。這種數據思維和用戶思維的運用,體現了精細化管理服務精神,讓圖書館的服務內容不斷根據用戶情況進行調適,有利于通勤剛需群體形成閱讀習慣,成為通勤與閱讀的雙重“常客”。
同時,利用碎片化時間需要便捷高效的借閱程序,避免復雜程序成為碎片化閱讀的門檻。借書是否方便、還書會不會太復雜、能否在通勤路線上完成……這些問題往往會成為讀者是否愿意利用碎片化時間借閱的障礙。武漢的地鐵圖書館打通了與武漢圖書館的通借通還,在通勤起點站借書,車上享受一段特別的閱讀旅途,下車后便可以就近還書,不影響行走的步幅,不影響通勤的時間,做到了通勤時間的無縫對接,閱讀行為無縫嵌入市民的生活線路之中。全市圖書館系統所構建的文化網絡,通過技術和管理創新,讓文化資源流動起來,形成了一個完整、便捷的圖書借還生態系統。看似龐大的系統,其實正是讀者思維視角下對服務環節細節浸潤的呈現。
從武漢地鐵圖書館13年的實踐可以看到,城市的交通系統不僅僅是一個功能性的通行空間,同樣可以通過精心營造,讓它被賦予更多文化屬性,具備情感價值,從冷冰冰的過渡性場景,轉變為有溫度、有文化、可停留的精神驛站,成為城市文化的亮麗景觀。而當文化服務真正下沉到街頭巷尾,融入流動的人群與腳步之中時,必然會提升整座城市的文明溫度與思想厚度。這種從點滴做起、于細微處用心的務實與創新,正是所有致力于提升文化軟實力、構建書香社會的城市所應秉持的方向。
(作者系西昌民族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科技與合作交流處處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24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