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莞市總工會“勞模工匠進校園”活動走進東莞厚街鎮中心小學,邀請全國勞動模范李政用自己的奮斗故事,生動詮釋新時代的工匠精神。據媒體報道,帶著“實現核心技術自主可控”的信念,李政一頭扎進“頭發絲上雕麻花鉆”的技術難關,他帶領團隊歷經六年攻克技術難關,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填補了國內的空白。李政以親身經歷來“言傳”,用實物展示作輔助“身教”,將抽象的工匠精神轉化為可感、可學的生動實踐。
勞模的故事,從來都是生動的“成長教科書”。這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示范,比空洞的說教更能激發學生對工匠精神的認同與向往:對技術的極致追求,面對難題的永不言棄,深耕某一領域的久久為功。
優秀工匠的言傳身教,讓工匠精神有了可感可知的具象載體;這種形式的傳承,同學們喜聞樂見。當“李政們”帶著專利證書、帶著研發成果走進校園,用親身經歷講述在當下“如何用技術打破國外壟斷”“如何讓中國精密裝備走向前沿”的實踐歷程,孩子們看到的中國技術的力量,是工匠的“技術含金量”、勞模的“時代價值感”。這種近距離接觸,不僅能打破職業認知的偏見,更能在少年心中種下“尊重勞動、崇尚創新、熱愛鉆研”的種子,更搭建起“精神傳承”的橋梁。
筆者認為,為了讓工匠精神更好地得以傳承,可構建“社會+學校+企業”的協同培育體系。社會層面,可將工匠精神納入社會文明建設內容,在社區、公園等公共場所設置“工匠文化墻”,營造崇尚工匠的社會氛圍。學校層面,改革職業教育課程體系,增加“工匠精神培育”相關課程,將傳統技藝、現代技術與職業素養結合;同時,邀請工匠走進課堂,通過“實操演示+案例分享”的方式,讓學生直觀感受工匠精神,培養其職業興趣。企業層面,建立“技能培訓+崗位實踐+創新激勵”的培育機制,定期組織員工參與技能培訓與技術攻關,鼓勵員工對生產流程、產品質量進行優化創新,并對有突出貢獻的員工給予獎勵,讓工匠精神成為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
言傳身教是工匠精神傳承的有效起點,但要實現工匠精神的廣泛傳播與深度扎根,還需從認知、模式、機制等多方面發力。只有當社會認可工匠的價值、學校培育工匠的種子、企業搭建工匠的舞臺,才能讓工匠精神真正成為新時代的文化符號與職業追求,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工匠力量”。
“勞模工匠進校園”模式,無疑為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注入了珍貴的理想奮斗的養分。實踐證明:言傳身教,是工匠精神傳承的積極舉措。請讓更多像李政這樣的優秀工匠走進學校課堂,讓更多“大國重器”背后的奮斗故事成為鮮活的教學素材,讓青少年在言傳身教中理解“工匠精神”的意義。
?。ㄗ髡呦祻V東工商職業技術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院長)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24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