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在河海大學舉行的2025中國水利學術大會開幕式上,水災害防御全國重點實驗室牽頭研發的“安瀾——水災害防御系統”發布。
“這是我國完全自主研發的安全可控的水災害防御綜合業務系統,對于提升我國水災害防御的精準性、時效性和主動性將發揮重要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水災害防御全國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張建云自豪地說。
在水災害防御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河海大學水文水資源學院院長魯春輝看來,該系統的研制成功,是河海大學近年來系統構建科研創新高地和人才中心,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使命擔當,凝聚服務“國之急需”戰略科技力量的集中體現。
在依托河海大學建設的水災害防御全國重點實驗室、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基礎上,該校新增共建流域水循環與水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精細爆破全國重點實驗室和國家風力發電技術創新中心。
這五大平臺,被學校師生形象地稱為“五朵金花”。
“依托國家級科研平臺,學校科研團隊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結合起來,集中攻關解決水利水電重大工程中的科技難題。”河海大學校長鄭金海以白鶴灘水電站——這座世界水電巔峰之作為例介紹,學校科研力量直面壩基柱狀節理玄武巖帶來的世界級力學難題,提出的白鶴灘上壩線設計方案被工程采納,為拱壩正常施工與長期運行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經濟效益顯著。
如果說國家級平臺是“戰略大腦”,那么該校為支撐行業重大科學問題研究與復雜工程方案驗證而打造的水工綜合試驗基地,則是守護重大工程安全的“全科醫院”。
“重大水利工程在開工建設前,可以在基地進行嚴格的‘體檢’和‘診斷’。”該基地副研究員牛志偉介紹,這座國內頂尖的試驗基地集水流試驗平臺、風浪流港池試驗平臺、結構試驗平臺及高性能計算平臺四大平臺于一體,形成了從物理模型試驗到數字仿真驗證的完整研究體系。比如,在引江濟淮超級工程中,面對百余公里長的膨脹巖土帶,學校研發團隊通過大量模型試驗,創新提出了邊坡加固技術,為工程筑牢了安全根基,創造了數百億元的效益。
“作為目前國內最大的風浪流港池,我們的L型風浪流港池擁有國內頂尖、國際一流的河口海岸工程物理模型綜合實驗能力。”河海大學港口海岸與近海工程學院副教授嚴士常介紹,該平臺的造風、造流、造波系統已經為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重大港口設施、國家清潔能源開發與利用、島礁開發與保護、海岸帶保護修復等提供了重要試驗支撐。
“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水利建設和管理中的應用研究”是水利部十大科技問題之一。作為牽頭攻關單位,河海大學科研團隊打造了全鏈條的國產化技術體系,在大數據驅動的洪水預報、流域數字孿生建模等多方面形成了突出優勢。
“我們在國內率先提出‘水利信創’理念,基于國產自主指令集研發出‘河海智慧水利1號芯’,為水利行業的國產信息化改造提供了底座技術支撐和安全保證。”河海大學計算機與軟件學院教授胡鶴軒說。此外,該校還研發了全國首個水利云平臺,開發了首套大數據驅動的洪水預報系統,首創了水利知識圖譜體系,這些嶄新數字成果正在重塑水利工作新面貌。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河海大學打破傳統學科壁壘,投入近10億元打造了學科交叉重大實驗平臺。
“正是這一獨特的交叉基因,讓我們的團隊成為解決國家重大技術需求的‘創新搖籃’。”河海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張學武介紹,由他帶領的水下智能機器人團隊設計研發出多種功能型機器人平臺構型,可自動區分裂縫、溶蝕、鋼筋銹蝕等12類病害,識別準確率達95.2%,目前已形成“基礎研究—裝備研發—場景應用”的完整產業鏈條,相關專利轉化率達到85%。
“河海大學在110年辦學歷程中,始終與中國水利水電事業發展和江河湖海開發保護同向同頻,將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河海大學黨委書記楊桂山說。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26日 第0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