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浪潮奔涌的今天,我們不能讓學生被動地做知識的“接收器”,而要讓他們成為具有強烈好奇心的“點火人”。未來科學家從哪里誕生?答案或許就藏在學校那間最“鬧騰”的科學社團教室里。
科學社團這個充滿魔力的“第二課堂”,正以其動手實踐、玩中學的獨特魅力,把“為什么”變成“試一試”,將課本知識化為親手創造,悄然滋養著學生的科學思維,賦能教師的專業成長,驅動學校課程煥新升級,為未來埋下最珍貴的種子。
不只是課堂。與傳統課堂相比,科學社團打破圍墻,內容更接地氣,形式千變萬化。其核心秘訣就是“做中學”。最好的學習發生在動手拆解時、自主探究中以及組隊闖關里。正是在一次次實踐中,科學的種子得以生根發芽,嚴謹求實的態度與勇于探索的精神也由此成為促進孩子成長的內在力量。
不僅是學生。科學社團活動極大豐富了學校課程的內容,增強了實踐性,推動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成功的社團更是學校科技教育的“名片”,通過競賽和展示,能有效提升學校的品牌與影響力。科學社團就像一股“活水”,其能量同時注入學生、教師與學校三大主體,形成了多贏的賦能效應。
不囿于傳統。想讓科學社團活力滿滿,需要從內容到評價進行系統設計。內容設計上,要打造一張“階梯式成長地圖”。活動目標應分層遞進,從“基礎認知”到“能力提升”再到“拓展創新”,照顧不同起點的孩子。內容本身要足夠好玩且接地氣,緊密聯系生活,并大膽打破學科界限,實現跨學科融合。
活動組織上,不妨引入“闖關”模式,可設計由淺入深的科學任務關卡,讓學生循序漸進地挑戰。同時,要善用信息化工具,比如通過應答系統、在線平臺實時收集實驗數據與反饋,打造社團專屬的線上社區,讓思想碰撞和知識理解在交流中自然發生。
在實施過程中,要著力打造協作探究的團隊氛圍。將復雜項目拆解為若干模塊,由小組分工協作完成。這不僅是學習科學方法,更是培養團隊意識與責任感的實戰機會。
最后,評價機制也需升級。要拋棄只看結果的單一標準,構建一個多元、發展的評價體系,將過程與結果結合,綜合運用自評、互評、教師觀察、作品評價等多種方式,讓評價真正起到激勵成長、發現問題、促進發展的作用。
我們既要充分認可科學社團的價值,更要以實實在在的支持和持續優化的機制去精心呵護它。唯其如此,這股“活水”才能奔涌不息,激活小學科學教育的“一池春水”。
(作者單位:西安歐亞學院人文教育學院)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27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