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福建省福州市“3820”戰略工程實施30周年成就展展館內,一群大學生正凝視著一張藍圖,聆聽20多年前的戰略構想如何一步步變成今日現實;青年學子行走于紅色圣地,抗戰故事從課本文字變為可感可知的精神烙印;遠隔千里的閩寧學子同上一堂課,共繪一幅山海協作新圖景——福建正以一場生動的“行見八閩”實踐,詮釋著新時代實踐育人的深刻內涵。
一年來,福建充分發揮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的獨特優勢,持續深化“行見八閩”大思政課研學實踐圈建設,在省內北部、西部、南部三大片區堅持因地制宜,形成校地聯動、資源互融、育人共促的教育新生態,積極探索各具區域特色的新時代實踐育人新范式。目前,實踐圈囊括200余個實踐教學基地、2000余個大中小學研學營地基地,涵蓋420條研學實踐精品路線,每年覆蓋超6000所大中小學、600萬名學生。
溯源學思想
伴隨研學實踐圈協同性、整體性和系統性的不斷增強,一條螺旋上升的新思想育人路徑逐步生成。
在福州,“3820”戰略工程實施30周年成就展已經成為全體學生的必修課。展覽圍繞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間開創的重要理念與重大實踐,系統展示了福州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跨越式發展歷程。展館內,一組對比照片令福州第二中學的學生們駐足良久:一邊是1992年的福州城區圖,街道狹窄,房屋低矮;另一邊是2024年的福州城區航拍照,高樓林立,現代化氣息撲面而來。“這30多年變化太大了。”一名高三學生感嘆,“我真正理解了什么叫‘以戰略思維謀劃發展’。”
福建師范大學領銜的北部片區用好用活習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間進行的一系列極具前瞻性、開創性、戰略性的理念創新和實踐探索,整合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優質校地資源,打造“環西湖思政教聯體”等區域大思政課學習共同體,創新運用情景模擬、游戲互動等方式演繹“菜籃子工程”“蒼霞棚戶區改造”“一棟樓辦公”等故事,打造具有福建特色的案例庫、專題庫、素材庫。同時,通過建立大中小學生手拉手共研共學機制,開放大學實驗室、科研院所、校史館等,組織開展跨地區、跨學校、跨學段的研學實踐。
暑期,在福州水系綜合治理展示中心,一群小學生跟著老師回溯習爺爺的治水足跡,從泛黃老照片到生動影像,小學生們解鎖了福州內河一步步從“臟亂差”變成“幸福河”的奇妙故事。“不同學段的教師,面對同一場館、同一主題,堅持‘同材異構’。小學注重互動體驗,培養小學生節水意識;中學側重領會新發展理念在地方治理的早期探索;大學側重解讀治水的制度保障。”福建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王鷺介紹。
賡續傳薪火
今年,龍巖學院作為牽頭單位,聯動龍巖、漳州、三明三市及多所院校組建西部片區,成為“行見八閩”的生力軍。
該片區在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充分發揮閩西紅土地“黨史事件多、紅色資源多、革命先輩多”的獨特優勢,以紅色信仰鑄魂、綠色使命承接、藍色夢想啟航為線索,研發“星火燎原”“調查研究”“長征精神”“抗戰精神”等10條“星火相傳”主題研學線路,設計“菜單式”研學實踐線路指南,為不同學科背景的學生提供了精準匹配的研學選擇。古田會議舊址群、毛澤東才溪鄉調查紀念館、紅軍醫院舊址等紅色地標,成為學生堅定信念的鮮活教材。
在紅軍醫院舊址,三明醫學科技職業學院學生通過情景模擬體會傅連暲“提著馬燈救傷員”的堅守、松毛嶺戰場救護的艱辛。“紅醫精神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革命年代醫者信仰的具象。”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陳成噸說,學生們從紅醫在艱苦環境下的堅守中看到了個人理想與國家命運的緊密聯結。
對歷史的敬畏與感恩在研學中自然生長。通過走訪舊址、觀看史料,學生們對革命先輩的艱苦奮斗有了進一步的認識。“革命先輩在國家危難之時的奮勇拼搏,鑄就了今日的國家富強。今天的美好生活來之不易,我們要珍惜當下。”龍巖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陳秀香的感言道出了學生的心聲。近200場“紅色青年說朋輩講堂”中,學生們分享研學心得,凝聚奮進動力;5萬余人次參與的“紅土地志愿行動”,更讓紅色精神在實踐中薪火相傳。
涵育強國志
實踐育人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經歷一段時間的深耕與積淀,由廈門大學領銜的南部片區將目光從八閩大地投向祖國廣袤的壯麗河山,統籌做好“引進來”與“走出去”兩篇大文章,打破一地一校地理間隔,將大思政課融入閩寧協作偉大事業,打造閩寧協作思政育人共同體。
這一年來,廈門大學組織22支隊伍共255名師生前往寧夏,開展“徒步百里祭英烈”行走的思政課活動,并前往寧夏六盤山紅軍長征紀念館、任山河烈士陵園開展研學。崎嶇的山路上,師生彼此扶持、共勉前行,在行走中重溫崢嶸歲月、感悟時代變革。
“這種沉浸式體驗讓我們體會了閩寧協作的成就,更讓我們深切感受到了行走的思政課的魅力。”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祝松說。
南部片區已持續兩年組織開展“大思政課山海情”行動,籌辦“山海情”主題夏令營,累計1000余名閩寧兩地師生在夏令營中結成對子,增進友誼,共同成長。
“組織高校‘雙帶頭人’加入實踐隊伍是我們的一大特色。我們希望持續推動學校思政課改革創新,增強思政課的親和力感染力。”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石紅梅說。
為進一步強化區域協作,福建省還充分發揮地緣優勢,組織“行見華夏 融創未來”港澳臺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吸引1000余名學生和近100名教師參與專題實踐。
福建省委教育工委書記、省教育廳廳長葉燊表示,福建將積極探索新時代學校實踐育人新范式,不斷拓展立德樹人新場域,加快塑造思政引領力,引導學生青年從“行見八閩”走向“讀懂中國”,讓青春之花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新征程上絢麗綻放。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30日 第0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