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急需大量數字化人才,其中,數字化管理人才是一支不容忽視的隊伍,其培養迫在眉睫。在新商科建設的時代框架下,合格的數字化管理人才不僅要具備對先進數字技術的認知基礎,熟練掌握各類數據技術和數字化分析工具的應用技能,更要樹立防范數字化負面效應的責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知能力,最終成長為兼具專業素養、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交叉復合型人才。
高素質數字化管理人才的培養,需要產教融合,校企、校地合作的環境。2024年10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的通知》,從實踐載體建設層面明確指出,“著力加強市域產教聯合體內涵建設”,“把市域產教聯合體建設成為產教融合新形態、區域發展新機制”。今年4月,教育部等九部門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教育數字化的意見》提出,“推動課程、教材、教學數字化變革”,“將人工智能技術融入教育教學全要素全過程”。這些政策文件形成了“技術賦能+載體支撐”的協同發力格局,為高等教育對接產業需求指明了方向,為高素質數字化管理人才培養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高校產教融合深度直接影響著產業鏈升級的效能,影響到數字化管理人才的培養質量。校企協同缺乏高層次數字化實踐場景、產教協同機制未發揮應有作用導致課程體系滯后、“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數字化管理類成果轉化通道有待進一步暢通等,是產教融合培養數字化管理人才需突破的瓶頸。為此,高校要在內部管理層面進行革新,構建數字化管理人才培養“全生態”模式,重構產教融合育人生態。
在制度設計上,建立價值共創的利益共享機制。通過“技術入股+收益分成”模式,高校教師通過擔任企業技術顧問或聯合實驗室負責人,實質性參與產品迭代和商業決策,形成既是企業“外腦”又是“內部人”的雙重角色。
在價值標準上,建立學術貢獻與產業效益雙軌并行的評價機制。一方面,繼續認可高水平論文、縱向課題等學術成果;另一方面,將教師參與企業數字化轉型項目、管理系統專利及轉化收益等納入高校教師職稱評審體系的核心指標,建立學術貢獻與產業效益雙軌評價體系,引導、督促教師主動對接企業真實場景。
在團隊培育上,建立雙導師培養機制。由企業技術專家與高校教師聯合指導,確保團隊既掌握數字孿生、機器學習等前沿技術,又能精準把握產業需求,為企業數智運營、智能風控等方向提供從技術研發到商業落地的全鏈條支持,最終實現學術研究與產業創新的雙向賦能。
構建數字化管理人才培養“全生態”模式切實發揮育人效能,需要高校聯合政府、行業、企業等方面,建立協作機制,共同為育人發力。
宏觀層面構建政校行企四位一體協同機制。這一協同機制表現在,政府主導政策引導與資源整合、行業協會制定數字化能力標準、高校提供理論支撐和技術支持、企業開放真實業務場景,四者協調一致,形成長效合作生態。例如,政府搭建校企合作信息交流平臺,動態展示行業、企業數字化管理需求和趨勢,及時傳遞給教育端,供高校團隊“揭榜掛帥”對接合作。與此同時,政府設立產教融合專項發展基金,對校企共建的數字孿生實驗室給予一定比例配套資金支持。
行業協會聯合企業開發數字運營師、商務決策分析師等認證體系,確保高校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同步。此外,行業協會需牽頭制定類似“數字化實訓數據分級”使用標準,將企業數據分為公開級、脫敏級和核心級三類,實施分類管理,并配套建立數據使用追責倒查機制,在保障企業商業機密的同時,又確保教學獲得真實場景。
中觀層面打造高質量校企合作實習實訓基地。依托校企實習實訓基地,打造“教學—實訓—就業”一體化培養閉環。企業通過開放商業智能系統等基礎設施,為學生提供真實業務環境下的項目實訓,如參與企業數字化轉型方案設計或數據分析實戰。高校根據實訓反饋動態調整課程內容,引入區塊鏈、云計算等新技術模塊,解決產教協同機制失效導致的課程體系滯后問題。同時,企業技術骨干與高校教師聯合開發實訓“工單”,將實際業務案例拆解為可操作的教學任務,既強化學生實踐能力,又為教師提供產業前沿經驗,彌補“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的缺失。
針對企業核心數據保密需求,實訓基地應建立“數據脫敏處理+數字沙盤模擬”的雙重保障機制。一方面,企業可提供經專業脫敏處理的真實業務數據集,如隱去客戶信息的銷售數據、參數模糊化的決策模型,既保護商業機密又保留數據特征;另一方面,聯合開發行業級數字沙盤系統,通過虛擬仿真技術還原企業決策場景,如供應鏈智能調度沙盤、零售業用戶畫像建模沙盤等,讓學生在虛擬環境中完成從數據采集到決策輸出的全流程訓練,既規避數據泄露風險,又實現真實業務場景的高還原度。
微觀層面企業項目驅動教學改革和資源建設。在實踐教學環節,構建真實企業項目驅動的教學“工單”模式。以真實企業需求為導向,將業務流程拆解為可落地的教學任務。例如,將行業認證直接嵌入學業考核認證,把實驗室變成模擬公司的“工作室模式”,與企業共建深度決策場景的“案例庫模式”,或是以賽促學、以賽代練的“競賽驅動模式”等。學生分組承接企業數據治理、智能決策系統優化等實際項目,在完成工單過程中掌握數字化工具應用和業務邏輯;企業導師與高校教師共同指導學生,確保項目成果兼具教學價值與產業實用性。
在課堂教學環節,建立校企對接的“五步微循環”培養模式。“五步微循環”包括:產業需求對接教學重難點分析、企業項目對接教學內容、生產過程對接教學過程、產品標準對接教學評價和學生成長對接教學評價。從“真需求、真問題、真產出、真市場、真本領”中體現課堂教學環節的產教“真融合”。這“五步微循環”既可以做一門課或者項目的大循環,也可以做一個課程單元或者一次小課的小循環,根據課程教學的實際情況靈活處理每個環節的時長和具體過程,從而真正實現“課程—企業—產業”的全對接和真融合。
(作者單位:揚州大學)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30日 第0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