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雜志2025年第15期刊發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站在對人類文明負責的高度,提出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既是人類文明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破解全球生態環境危機的迫切需要,既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也是共建清潔美麗世界的必然選擇。
人類文明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地球環境變化直接影響人類文明興衰。從人與地球環境關系的視角看,人類文明經歷了人對自然單向依賴的原始文明、人對自然初步開發利用的農業文明、人對自然征服掠奪的工業文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這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趨勢。
在原始文明時期,人敬畏自然,屈服于自然的神奇威力,依賴自然界,對地球環境幾乎沒有影響,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是典型的自然中心主義。在農業文明社會,由于冶鐵業的迅速發展,人類生產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人類開始主動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生產物質資料來滿足人類生產生活需要,增強了人作用于自然的實踐力量,使地球環境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隨著人類社會進入工業文明,由三次科學技術革命引領的工業革命,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使人類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方面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來滿足人類需要,另一方面造成資源枯竭、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隨后,人類開始反思,能否探索一種新型文明形態即生態文明,它以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主旨,以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目標。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高度,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習近平總書記從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人類永續發展的歷史高度出發,就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作出精辟闡述和重要宣示,體現了對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深邃思考和歷史擔當。
破解全球生態環境危機的迫切需要
長期以來,在利益的驅使和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人類無窮無盡地向自然索取資源,毫無節制地向大地傾倒垃圾,引發了廣泛的、深遠的、持久的生態環境危機,嚴重威脅著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
破解生態環境危機的關鍵在于兩點:一是從大自然本身出發,確保自然界各要素之間的協調發展;二是從人類自身出發,重塑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的科學理念,要求改變針對單一生態要素的保護模式,統籌考慮自然生態各要素,把握各要素之間相輔相成、相生相克的作用機制,對各類生態要素開展整體性、系統性和綜合性的一體化保護。人與自然共存于地球生命共同體,人類應當清晰認識到自身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和角色,改變企圖做“大自然征服者”的錯誤思想,秉承“天人合一”的思想,以敬畏之心對待自然,謀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之道,這不僅關乎當代人的生存福祉,更關乎子孫后代的生存和發展。
關系人類命運的重大政治問題
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既是關系人類生產生活的社會問題,也是關系人類可持續發展、人類命運的重大政治問題。
從國內來看,生態環境問題既影響生產發展,又威脅人民生命健康和社會穩定。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一頭連著人民群眾的生活品質,一頭連著整個社會的經濟發展質量。隨著生產力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求生存到求生態,對干凈水、新鮮空氣、潔凈食品、宜居環境等要求越來越高。這種轉變象征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升級。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就是在尋找人民群眾生活質量的增長點。生活于優美的生態環境中,人民群眾方能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
從國際來看,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加劇了國家之間的利益沖突,生存資源的爭奪、生態移民的沖突、經濟利益的斗爭等頻發。因此,地球生態環境影響著每個國家的安全和可持續發展。
全人類共同生活在地球村,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習近平主席指出:“面對全球環境治理前所未有的困難,國際社會要以前所未有的雄心和行動,勇于擔當,勠力同心,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這啟示我們,每個國家、每個人都要以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參與到共建地球生命共同體的進程中,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同舟共濟、守望相助,應對好全球氣候環境挑戰,把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留給子孫后代。
(作者單位: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汪宗田系該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30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