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蘊含著獨特的哲學思考和育人智慧,一方面傳遞“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價值導向,另一方面強調“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的思維范式,有助于培養青少年的愛國情懷和奮斗精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視人的德行修養,倡導“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種追求自身美善、完善高尚人格的理念能夠為人才成長提供清晰的德行坐標和個人價值實現路徑,有別于西方“個人價值至上”的片面觀念。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家國情懷、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氣節操守,為青少年樹立了精神標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倡導的“君子謀道不謀食”價值取向,有助于青少年抵御過多的物質誘惑,涵養淡泊名利的精神境界,以投身科研創新、服務社會為己任??傊?,以倫理自覺為根基、以天人合一為境界、以濟世安民為旨歸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通過文化基因的深層浸潤,使青少年在科技理性與人文精神、專業素養與價值引領間協調發展,將個人成就與國家命運相結合。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在的思維方式具有鮮明的整體性、辯證性和實踐性特征。這些思維特質不僅塑造了中華文明的獨特品格,更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深厚的理論根基和實踐啟示。
整體性思維塑造人才的全局視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強調整體觀和系統論。《周易》提出“觀其會通”的認知原則,強調從整體關聯中把握事物本質。這種思維模式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具有三個方面的意義。其一,促進跨學科知識整合。傳統“六藝”教育主張禮、樂、射、御、書、數融通,與現代全人教育理念不謀而合。其二,塑造生態化創新意識?!犊脊び洝贰疤煊袝r、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的造物觀,強調創新需要統籌自然規律與人文價值。其三,培育戰略思維格局。張騫通西域的“鑿空”之舉、鄭和下西洋的遠洋探索,均展現出整體性思維下的戰略創新。
辯證性思維激發人才的批判意識?!耙魂幰魂栔^道”的辯證思維貫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始終,為突破思維定式提供方法論支撐。老子“反者道之動”的矛盾轉化觀、王夫之“推故而別致其新”的革新理論,是培養辯證思維的哲學根基。辯證性思維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價值體現為三點。首先,強化認知能力。中醫“陰陽平衡”理論、書法“計白當黑”美學,均訓練學生從矛盾中把握創新契機的思維方式。其次,培育動態發展思維。《周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變革觀,強調創新是持續演進的過程。最后,突破非此即彼的思維局限。朱熹“理一分殊”思想主張普遍性與特殊性的統一,為原始創新提供了哲學依據。
實踐性思維促使人才“事上磨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歷來重視“知行合一”,從《尚書》“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到王陽明“事上磨煉”,形成“體用一源”的實踐理性。這對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其一,建立問題導向的創新范式。李時珍歷時27年編撰《本草綱目》,徐光啟“會通超勝”編譯《幾何原本》,均展現出在實踐中求真知的創新路徑。其二,培育工匠精神?!肚f子》“庖丁解?!标U釋的“技進乎道”理念,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青少年成才,不僅需要靈感般的頓悟,更需要長久的磨煉和精進,需要有精益求精的追求和沉浸其中的專注。做與學、精益與創新不可分割。培養拔尖創新人才,需要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中把握它們的辯證統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滋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活水源泉。在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創造性轉化“仁者愛人”的倫理智慧、“觀象制器”的科學傳統、“經世致用”的實踐精神、“和而不同”的包容理念、“革故鼎新”的創新勇氣,通過構建傳統與現代相融合的教育體系,培養具有全球競爭力的技術專才,造就心懷天下的人文智者。在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時代背景下,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智慧,推動其與現代教育體系深度融合,既是文化自信的體現,更是培養造就戰略科學家、一流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的必由之路。
?。ㄗ髡呦当本┛萍悸殬I大學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5年10月30日 第05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