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兒園管理工作中,不少園長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即如何將園所文化無痕地滲透在育人過程中。湖北省軍區幼兒園作為一所軍隊幼兒園,擁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但我們發現,很多資源較為抽象,幼兒難以理解。如何將其轉化為幼兒能理解、接受并喜愛的教育實踐,成了我們努力的方向。
正當我們不知所措時,機會出現了。
2020年,幼兒園進行環境改造,一時間,大家不知道該如何處理那批刻著五角星的舊木床。年輕教師認為它們占用了寶貴的空間,建議更換為與新環境搭配的新床,而老教師卻情緒激動:“這不僅僅是床,更是幼兒園的歷史見證啊!”
翻開泛黃的園史檔案,我們發現,20世紀50年代,幼兒園扎根武漢東湖邊時,蘇式紅磚樓里住滿了部隊全托子女。那時,“紅星床”就是幼兒的睡床了,它承載了幾代幼兒的記憶,床上的“紅星”標志仍然鮮亮、有力量。而且,“紅星床”依然堅固、完好。
對園史的追憶,讓大家不再糾結床的去留,而是開始思考:如何讓跨越時代的“搖籃精神”,變成幼兒能觸摸、能理解的內容?
很快,大家有了主意:將一部分“紅星床”移至活動區,幼兒在“紅星床”上有模有樣地疊軍被,圍坐床邊聽教師講故事。幼兒還開展了“紅星床探秘”活動,他們拿著放大鏡仔細觀察“紅星床”,用畫筆畫下自己的發現:“紅星床有兩顆五角星,像解放軍一前一后保護我們。”
更令人感動的是,幼兒開始自發愛護這些老床,輕上輕下,主動整理床鋪,還商量著要給床腿穿上“小襪子”。
“紅星床”不僅是家具,更是歷史的見證與精神的容器。幼兒園將靜態的環境轉化為動態的課程資源,使得跨越時代的老物件變成幼兒可以觸摸、守護并產生情感聯結的伙伴。
受這件事啟發,我們也開始更有意識地利用幼兒園另一項寶貴資源。
每天清晨7點30分,總有一位滿頭白發的爺爺,身姿筆挺地站立在園門口,向每一個來園的幼兒莊嚴地敬上一個軍禮。這換來的是聲聲稚嫩而真誠的問候與模仿的回禮。有時,他會伸出大拇指與幼兒的手指輕輕一碰,還伴隨著一句“寶貝你真棒!”這一幕,已持續了20多年。
爺爺名叫李國發,退休前就在幼兒園工作,他被幼兒稱為“敬禮爺爺”。當被問到為何每天堅持給幼兒敬禮時,李國發回答:“為了給孩子們壯膽量、直腰桿,現在年輕人說的‘去起床氣’,我這敬禮也能幫上忙呢!”
為讓幼兒深入理解軍禮背后的意義,我們圍繞“敬禮”開展了一系列活動。教師組織“敬禮爺爺的故事”主題活動,通過展示李爺爺年輕時的軍裝照片、觀看他日常執勤視頻,讓幼兒了解這位老兵的光榮經歷。通過開展“榜樣故事”訪談會,邀請李爺爺與幼兒面對面。幼兒帶著疑問采訪李爺爺:“爺爺,您為什么要敬禮?敬禮時您在想什么?”在對話中,幼兒逐漸明白,這個軍禮不僅是一個動作,更代表李爺爺對祖國、對他們深深的愛。
我們將這份理解轉化為“小小衛兵”的沉浸式體驗,創設角色區,幼兒模仿李爺爺敬禮,更在每周一的升旗儀式上增設禮儀崗。幼兒輪流擔任“國旗班禮儀隊員”,在親身體驗站姿、敬禮、問好的過程中,感受著愛與責任的光榮。
小小的軍禮產生了神奇的力量。剛開學時,小班剛入園的幾個幼兒臉上還掛著淚,可當看到門口的李爺爺敬起軍禮時,竟收住了哭聲,試探著舉起小手回禮,還喊出了“爺爺早上好”。一個幼兒以前總愛賴床,只要媽媽說“李爺爺在門口等你呢”,她就會一骨碌爬起來。
今年,貝貝升入了小學,9月3日,教師石敏收到了貝貝爸爸的微信,他動情地說:“石老師,今天學校組織看閱兵,貝貝是全班唯一全程敬禮的孩子!這是咱們園留給孩子的印跡,你們給娃的教育和熏陶真的不一樣!”
從滿載歷史的“紅星床”到一位老兵的軍禮,幼兒園的文化育人有溫度、有情感。它用時間證明,紅色文化的傳遞不是知識的灌輸,而是通過“物態化承載、人格化感染、游戲化浸潤”,將愛國、守禮、堅毅、友善的品格,無聲地滲透在幼兒的一日生活中。
(作者單位:湖北省軍區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02日 第02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