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深入推進,對工程人才培養的規格、層次和質量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以工程博士為代表的卓越工程師是聯結科技與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放眼世界,英國、加拿大、荷蘭等國家在校企協同培養、畢業成果評價等方面探索出較為成熟的工程博士培養舉措。
以博士培訓中心為核心的協同培養模式
英國工程博士培養采用基于企業需求、服務國家戰略的政企校聯動培養范式。作為工程博士培養的統籌部門,隸屬于英國國家科研與創新署的工程與自然科學研究委員會通過英國博士培訓中心了解企業現實需求,統籌英國工程博士招生、培養和監督的全過程。博士培訓中心一般由一所或幾所大學組建,主張跨學科、跨主題、跨領域培養,許多企業為其提供實踐指導和實訓場所。在這里,大學的學術導師講授專業課程,學生有75%的時間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參與實踐項目,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雙導師制”。工程與自然科學研究委員會同聯合培養企業提供的獎學金和各類資助基本惠及每名學生。2024年的數據顯示,英國國家科研與創新署對65個博士培訓中心的投資總額超過10億英鎊,重點支持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重要領域的關鍵技術研究。
英國工程博士的畢業成果評價,以產業項目為核心。英國博士培訓中心以國家產業升級需求和科技發展戰略為導向,在工程與自然科學研究委員會的資助下,積極對接相關領域的企業,動態調整工程博士的研究領域和實踐內容,學生畢業成果形式以注重實踐的論文為主。以一家由帝國理工學院、曼徹斯特大學等6所大學和49家公司共同創建的博士培訓中心為例,在這里就讀的博士生要在雙導師的指導下進行大量研究,每半年提交一份研究進度報告。最終的畢業成果要以論文形式完成,每半年提交的進度報告也要提交供評審委員查閱。學位論文答辯由一位校內考官和兩位校外考官參與,校外考官中必須包含一位產業界代表,以充分體現產業項目的核心地位。
聚焦產業領導力的工程教育模式
加拿大采取引領產業創新、注重綜合培養的校企協同機制。加拿大的工程博士培養規模相對較小,但大部分學生可獲得相關產業領域和政府部門提供的經費資助。為強化工程博士服務產業發展的能力,加拿大高校工程博士項目在專業實踐技能之外,尤其注重對學生卓越領導力的培養。以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維多利亞大學為例,該校工程應用與實踐領導力工程博士項目實行三年學制,通過核心課程、技術選修課程和深入企業參與實踐等方式,培養學生的應用領導能力和創新性工程實踐能力。項目每年開展3場沉浸式的面對面指導會,幫助學生了解產業前沿和技術細節,鼓勵學生大膽探索新的未知問題。
為了突出實踐性導向和領導力培養目標,加拿大工程博士項目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一項應用型創新項目作為畢業成果。維多利亞大學工程博士的應用型創新項目形式豐富多樣,可以是設計原型、設計計劃、專利發明,也可以是計算機模擬程序或其他先進的實踐性創新成果。項目成果由教職員工和行業專家組成的考試委員會進行嚴格評估。通過評估的學生可以獲得工程博士學位,被認為具備了在相關產業領域擔任研發領導者的能力。
短學制、小而精的產教聯盟范式
荷蘭工程博士項目以企業設計項目為核心,推行校企聯合培養。荷蘭始終將“降本增效”理念融入工程博士培養全過程。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特文特大學、瓦赫寧根大學和研究中心成立4TU聯盟,旨在培養卓越工程師。工程博士無須支付學費,還可獲得4TU聯盟與企業共同提供的福利待遇。4TU聯盟針對政府重點支持的新興產業和高新技術領域,動態調整專業課程設置,進一步與相關企業、行業機構開展合作和認證,提升工程博士實踐水平及其市場匹配度。4TU聯盟為工程博士提供為期兩年的全日制培養項目,基于企業技術項目開展招生工作。博士生在企業設計導師和大學學術導師的共同指導下完成設計項目。
4TU聯盟對學位論文沒有嚴格要求,由于工程實踐的特殊性,工程博士的畢業考核更接近于工程項目驗收。以埃因霍芬理工大學的汽車系統設計工程博士為例,畢業生在完成企業的畢業設計項目后,即可獲得工程博士學位,畢業生的姓名將被荷蘭皇家工程師協會納入工程博士名冊,該校的工程博士學位也被荷蘭技術設計師項目認證機構認可。荷蘭工程博士項目以企業設計項目為培養起點,以完成與企業共同確定的設計項目為畢業考核標準,并與相關工程師、設計師協會建立協同認證關系,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就讀意愿和企業的合作動力。4TU聯盟將英語作為工程博士培養的教學語言,有利于在全球招收優秀學生。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埃因霍芬理工大學已培養的227名工程博士來自全球40個國家和地區,其中50%的學生年齡在25歲至29歲之間。這些青年在惠及各國產業發展的同時,也為荷蘭的產業技術研發作出了貢獻。
上述國家的工程博士培養經驗,給世界范圍內工程人才培養帶來一些啟示。首先,對于教育規模不大的國家而言,可借鑒荷蘭的經驗,對標國家急需學科專業,采取短學制、小而精的產教聯盟范式,精準服務國家戰略急需領域。其次,培養卓越工程師,要注重將高校學科優勢與工程發展前沿相結合,構建實踐導向的課程體系和畢業成果評價標準,實現培養機制、評價方式的深層變革。最后,注重工程師培養的全周期發展,強化工程教育專業認證,銜接好高等教育與工程師職業生涯中的持續教育、崗位培訓,強化終身學習理念,為卓越工程師打好職業生涯長久發展的根基。
(作者單位:天津市教育科學研究院)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13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