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國家戰略背景下,高水平翻譯人才的培養已成為高校外語教育的重要使命。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立足新時代新文科建設要求,以翻譯概論課程為突破口,開展了全方位、系統化的教學創新,探索出一條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知識與價值同頻共振的翻譯人才培養路徑,為培養“會講、講懂、講好中國故事”的新時代譯者提供了有力支撐。
河南理工大學作為國家“中西部高?;A能力建設工程”重點支持高校,始終堅持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積極推進學科交叉融合與教育教學改革。外國語學院依托學校深厚的人文底蘊與工科優勢,在英語專業建設中突出翻譯人才的綜合素養與跨文化傳播能力培養,形成了特色鮮明、成效顯著的課程體系。這場以翻譯概論課程為驅動的實踐行動,承擔著夯實學生翻譯理論基礎、塑造譯者職業認同、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任務,其教學改革對于翻譯人才培養鏈條的構建具有重要意義。
立足現實痛點 構建三位一體教學目標體系
翻譯概論作為英語專業的核心課程,承擔著為學生奠定翻譯理論基礎的重要任務。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面臨三大現實困境:一是理論體系龐雜抽象,學生對翻譯本質、原則、目的等基礎理論的理解存在相當難度;二是實踐訓練環節薄弱,32學時的課堂教學難以平衡理論講授與翻譯實踐的關系;三是文化素養培育不足,缺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入理解,也制約了學生傳播中國聲音的能力。
針對這些深層次問題,外國語學院進行了系統性的教學重構。翻譯課程團隊首先從優化教學目標體系入手,確立了知識、能力、素質三個維度的培養目標。在知識層面,不僅要求學生掌握“翻譯是什么”的基本理論,包括翻譯的本質、原則、目的、分類等,還要理解“翻譯做什么”的策略方法;在能力層面,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分析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和策略運用能力,使其能夠產出符合譯入語規范的譯文;在素質層面,著力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譯者觀,理解譯者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增強其傳播中華文化的使命感。
在教學內容的革新上,課程團隊進行了精心設計。通過整合教材、案例集、視頻資源、MOOC課程和文獻資料,構建了多元立體的教學資源矩陣。這一矩陣不僅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更拓展了學生的課外學習空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課程創新性地將代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紅樓夢》英譯本與體現時代特色的《理解當代中國·漢英翻譯教程》教材有機融合,使學生在學習翻譯理論的同時,能夠通過具體案例深入理解中西文化差異,掌握傳播中華文化的有效方法。
創新教學方法 實現理論與實踐深度融合
教學方法的創新是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課程團隊創新性地引入ESA教學模式,將“投入、學習、激活”三個環節有機融入教學全過程。這一模式的成功運用,有效解決了傳統教學中理論與實踐脫節的問題。
在“投入—學習—激活”一體化教學模式中,課前“投入”通過精心設計的預習任務,引導學生自主研讀教材、學習MOOC資源、查閱文獻并開展小組研討,課程社群的成果展示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為課堂學習奠定基礎;課堂“學習”與“激活”深度融合,教師依托智慧教室和雨課堂,采用混合式、“賞—譯—評—研”體驗式、任務驅動等方法,并通過小組討論與實戰翻譯實現理論到實踐的轉化;課后“激活”通過翻譯練習、自我修改、同伴互評、教師反饋等方式鞏固學習成效,并組織學生參與翻譯競賽、志愿服務等實踐活動,在真實情境中提升專業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

學生在“一賽一節”活動中進行志愿服務
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入是翻譯教學創新的另一大特色。課程堅持潤物無聲的理念,將價值引領貫穿教學全過程。課堂中,通過陳望道翻譯《共產黨宣言》的故事、嚴復《天演論》的翻譯實踐等案例,引導學生感悟譯者的政治素養、時代責任與社會擔當。第二課堂通過黨史知識翻譯競賽、英文紅色話劇展演、勵志英文書法比賽等活動,鞏固專業知識,增強文化自信與家國情懷。課程思政還延伸至學生生活與社會實踐,通過QQ群、微信群對學生進行學業與價值引導;組織參觀校史館并翻譯校史資料,培養愛校情懷;帶領學生開展文化考察與翻譯調研,強化文化認同與社會責任感,形成全方位育人體系,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學生在河南省陳家溝村進行文化調研
完善評價機制 彰顯育人成效與社會價值
科學的評價體系是保障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課程團隊構建了全過程、多維度、目標導向的評價機制,將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注重考查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和文化傳播能力。
全過程評價貫穿課前、課中、課后,從預習檢測、課堂參與到實踐考核形成完整鏈條;多維度評價兼顧理論掌握、實踐能力、文化素養與職業精神;目標導向評價確保與教學目標一致,確保評價結果能夠真實反映教學成效。該體系突破單一試卷考核,實現評價方式多元,強調過程性評價,關注成長軌跡,將素質納入考核,全面衡量綜合發展,不僅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了依據,也為學生自我完善指明了方向。
課程團隊對教學規律的深刻把握和對教學改革的持續探索結出了豐碩成果。在課程建設方面,翻譯概論課程于2021年被評為校級思政樣板課程,并于2022年成功獲批省級研究性教學示范課程,其后續課程——漢英翻譯,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應和輻射作用。學生發展成效顯著,2019級和2020級學生的課業成績進步明顯,在各類翻譯競賽中的表現尤為突出,獲得多項重要獎項。更可貴的是,學生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日益增強,“紅色抗疫交輝映,團結奮斗終秉承”教育宣講實踐團榮獲全國“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優秀團隊稱號,展現了新時代譯者的風貌。
此外,學生的社會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學生積極參與焦作市“一賽一節”等國際活動的翻譯志愿者服務,專業素養獲得會議主辦方和參會人員的一致肯定;開展的景區公示語英譯調研報告被相關部門采納,助力地方國際化語言環境建設;在教師指導下參與建設“太極拳術語庫”及相關翻譯項目,《中華源·河南故事·太極拳》和《世界太極拳發展報告》等著作的英譯與出版推動了中國傳統文化走向世界。

學院出版的三本譯著
河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以翻譯概論課程為支點,通過直面痛點、重構內容、創新方法、浸潤思政、完善評價等一系列扎實舉措,不僅有效破解了翻譯理論教學與實踐脫節的難題,更成功探索出一條融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于一體的翻譯人才培養新路徑。這一創新實踐,不僅提升了課程內涵建設質量與學生綜合素養,更彰顯了外語教育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中的重要作用,為新時代背景下的高等外語教學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