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譚華霖(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
自主招生的目的在于賦予高校一定的招生自主權,為高校根據自身人才培養目標和辦學特色來選拔優秀人才。制度設計要圍繞這一初衷出發,充分考慮多元主體的職責與需求??茖W性和公平性要放在全社會角度和長周期來進行衡量,要有利于高校選拔人才、要有利于激發青年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造活力、要有利于形成尊重人才成長規律的培養導向、要有利于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如果自主招生只是激勵短期的學科競賽成績,而不是從人才成長的規律出發,從長遠來看,其制度代價必將由全社會來承擔。對于高校而言,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價值導向,把選才和育才結合起來:選才是手段,育才是目標;要以育才為價值追求來設計選才的考查形式和內容,對通過自主招生進入高校的學生進行長周期的評價,進而不斷完善自主招生考核。對于教育主管部門而言,要著力頂層設計,要推動建立多元參與的監督體系,在強化監督的基礎上進行充分放權,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給予高校和考生以合理預期,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 衣永剛(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
高考對中國的意義遠遠超出教育本身,任何有關高考的改革從來都是舉足輕重的、事關“為什么人”的問題。回顧高考恢復四十余年來的歷史可以發現,高考改革一直在選才的科學性與公平性之間小心翼翼地保持著平衡,一旦有“沖突”的跡象,公平性毫無疑問地被置于改革優先考慮的出發點。自教育部發布《關于做好2003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推行自主招生以來,各方一直在努力保持這種科學性與公平性的平衡。最近,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重申了“十嚴格”的要求。以報名資格為例,《通知》要求,不得簡單以論文、專利、中介機構舉辦的競賽(活動)作為報考條件和初審通過依據。一方面,論文、專利、競賽等確實為選拔具有某一方面特長和創新潛質的優秀學生提供了依據;另一方面,因為社會誠信體系的不健全,這些年出現了一些尋租現象甚至作假的行為,對高校聲譽產生了不良影響,乃至對自主招生這一高考改革舉措出現了質疑。公平還是科學?倘若兩者不可兼得,顯然公平第一!
@ 程華東(華中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黨委教師工作部部長):
考試招生是一項對科學性、專業性要求很高的工作,兼顧公平與效率也一直是招考改革的難點。實行自主招生政策是高招改革的有益嘗試,也是高校選才的重要路徑,一直在探索中前行。日前,教育部印發《關于做好2019年高校自主招生工作的通知》,提出了“十嚴格”要求。筆者認為,自主招生應以追求選才的科學性、公平性為要旨,實現高質量、多元化、有效性選才??茖W性主要體現在選才目標與選拔標準、測試內容、選拔方式的契合,以利于選拔具有學科特長、創新潛質的學生。其關鍵在于科學的制度設計和有效執行,重點是招生目標和標準的精準化設定、選拔指標體系的整體性重構、招考方式的程序化再造、招考隊伍的專業化培育。公平性主要體現在機會公平、程序公平、結果公平的統一,力求實現自主與規范、公平與效率的有效統一。關鍵在于強化公平的機制建設和有力保障,要把住全程公開招考信息、嚴格規范招考程序、嚴格監管招考過程、嚴肅問責違規行為等重點環節。
@ 鐵錚(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公平性和科學性是自主招生不可或缺的兩翼。離開了公平性,在中國國情下自主招生很難實施;缺少了科學性,就喪失了自主招生的本意和初心。在中國,高校不是個人或某個社會組織、集團的私有財產,而是最重要的社會公共資源。因此,高校自主招生必須把正確處理自主性和公平性的關系放在重要位置。公平性是自主性的首要、重要的前提,而做到公平的根本在于公開和公正。有關自主招生的信息都應面向社會公開,讓廣大公眾擁有知情權,同時接受社會的監督。即便是有些不便于向公眾公開的信息,也應由有關權威部門代公眾行使知情權,并嚴格監督管理。科學性是自主招生的生命屬性。不同高校在相同的辦學規律下,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高校的招生自主性需要滿足,但必須遵從辦學、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的科學規律,決不能以某個人或某些人的好惡為取舍。自主招生的過程應該成為研究高校自身科學規律的過程,而不能想當然,不能意氣用事,更不能用所謂的良好愿望代替科學方法。同時,一定要保證自主招生政策的相對穩定性。
《北京教育》雜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