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瞧,這是我的IP形象。”在華北油田一處小學的美術教室里,學生們正舉著剛捏好的黏土石榴娃掛件,興奮地向參觀者介紹。這些憨態可掬的手工作品將被印在校園文創“團花似錦帆布袋”上,成為獨一無二的校園印記。
從曾經整齊劃一的“油娃”形象,到如今各具特色的“石榴娃”,這一變化折射出河北省滄州市教育局石油分局基礎教育的深刻變革——通過課程重構推動教育內涵式發展,讓每所“家門口的學校”都能綻放獨特光彩,成為“新優質學校”,為破解教育焦慮提供了生動樣本。
石油分局聚焦課程這一教育核心載體,打破傳統學科壁壘,構建“以內涵促優質、以特色鑄品牌”的行動舉措早有跡可循。自2021年起,該局就通過“課堂教學診斷”和“常規管理診斷”,對基礎教育階段學校各科目課堂教學情況進行了全方位的“把脈問診”。
采用“主題式學習”的方式,是課程重構的重要環節,它能夠幫助打破學科邊界,構建起“基礎學科+跨學科模塊+綜合實踐項目”的立體化課程框架。
華北油田東風小學的“海棠+”課程群就是“主題式學習”的典范之一。春日里,學生們觀察海棠種子破土,用圖表記錄生長數據;盛夏時,勞動課上的校園種植與科學課的光合作用知識自然銜接;金秋時節,學生們既探究果實保鮮的化學原理,又設計文創產品方案;寒冬降臨,美術課的剪紙、扎染、書法與語文課的冬景詩詞相映成趣。
課程重構以“真實問題解決”為導向,優化課程實施路徑,將社會熱點、生活場景轉化為教學情境,推動“學科+”深度融合,建立起“問題庫—任務單—成果展”一體化機制。
華北油田滄州學校把“問題導向”貫穿于“運河課程”中,針對“運河水質變化與周邊生態的關系”,語文教師指導撰寫水文觀察報告,科學教師帶領分析河道污染成因及變遷數據;圍繞“運河漕運歷史對當地經濟的影響”,學校聘請專家解讀漕運故事中的商業倫理,梳理沿岸市集演變脈絡;面對“如何用藝術呈現運河文化”的問題,美術教師帶領學生繪制生態長卷,音樂教師指導創作運河號子改編曲……這些都被一一記錄在“問題庫”,最終變為學生們的學習成果。
除此之外,企業工程師、非遺傳承人等社會資源的引入,為課程重構注入了鮮活力量。華北油田井下學校開發的“城市記憶”課程群引入工程師和非遺傳承人,將地質勘探、生態保護、地方歷史、民俗文化等元素熔于一爐。“知識不再是孤立的碎片,而成為理解世界的思維工具。”該校黨總支書記李忠旺介紹,實施課程重構以來,學生探究興趣顯著提升,相關實踐成果獲省市級教學成果獎。
課程重構的深入推進,也離不開制度保障的強力支撐。石油分局取消升學率考核指標,轉而將課程創新度、家校滿意度、學生成長曲線等納入評價體系。“油地聯合辦學”機制更讓優質資源流動起來,通過教師互派、教研互通,薄弱學校也獲得了課程開發的專業助力。
“新優質學校建設的深層意義,在于回歸教育本質——尊重每個生命的獨特性,搭建適合孩子們成長的平臺,讓每個孩子都能在課程中找到自己的成長節奏。”滄州市教育局石油分局副局長郝旭光說,“我們要重點關注孩子的成長:放下衡量標尺,我們才能聽見花開的聲音;突破學科邊界,我們才能遇見想要的未來。”
《中國教育報》2025年09月27日 第03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