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蔡勁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公共管理學院)院長、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動力。”對于當代中國大學來說,在世界文明的多樣性和互鑒中積極承擔高等教育不可替代的角色,特別是發揮大學文化傳承與文化創新的價值與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文化能使人的理想價值得到充分體現,大學文化傳承創新,就是能使大學及大學人的理想價值訴諸現實的一種基本精神、理念及實踐體系,它不僅是理論層面的論“道”,更是實踐建設層面的明德有為、知行合一。我們在深入推進“雙一流”大學建設的歷史進程中,應當從建設維度和預期目標層面,自覺將大學文化傳承創新提升到促進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高度:一是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二是不斷增強文化自信,深入發掘中華文明文化的內涵與力量,通過高等教育實踐與中外合作交流產生較強的國際文化傳播影響力;三是涵養師生認同的優秀教風、學風、校風,拓展文化視野和文化創新能力,形成引領社會進步、特色鮮明的大學精神和大學文化。
@ 程華東(華中農業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在文明的多樣性和互鑒中,高等教育擔負著重要角色,可以用“對話橋”“建構庫”“創新源”三個關鍵詞概括。“對話”為橋,取決于高等教育在文明交流互鑒中的基礎性、先導性和引領性作用,體現在教育合作、人文交流、精神傳承、心靈融通等層面,正如教育部陳寶生部長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論壇上提出的“做實人文對話、做深教育對話、做細心靈對話、做好精神對話”,架起世界文明交流互鑒的橋。“建構”成庫,取決于高等教育在文明交流互鑒中的文化屬性、文明特質,應在世界文明發展的大視野中更好地認識各種文明的價值和意義,建構多樣開放的文明體系,積淀多姿多彩的文明成果,更好地為世界文明對話、人類文明共生發展服務。“創新”為源,取決于高等教育的文化傳承與創新職能,高等教育應凸顯思想先導性、精神指引性和文化引領性,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著力推動文明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人類文明發展提供源頭活水。
@ 陳鷟(中國海洋大學黨委宣傳部部長、教授):
在人類文明的多樣性和互鑒中,高校既要做本土文明的守望者和文明多樣性的守護者,也要做不同文明互鑒的“熔爐”。要做好本土文明的守望者,高校必須扎根本土辦大學,堅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理念,為本土文化的保護、發掘、傳承和創新作出應有的貢獻。在中國這樣地域遼闊、民族眾多的國家,各地的大學都應自覺承擔起這個責任,對華夏文明,對學校所在地地域文化、民族文化有意識地用與時俱進的研究方法、呈現形式加以保護、研究、傳播和發展,從而保護好可貴的豐富多彩的文化根脈,保護好文化的多樣性。要做好不同文明互鑒的“熔爐”,高校要有開放的姿態和廣闊的視野,要有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貢獻的追求和學習借鑒外來先進文化、人類共同文明成果的意識,特別是要深刻認識國際化、全球化內涵,努力加大學校在國際學術活動中的參與度,加大優質國際教育資源和優秀生源的引進力度,加大師生國際交流的力度,在正確理念的指導下辦好國際化乃至全球化的大學,為文明互鑒作出新貢獻。
@ 鐵錚(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高等教育承擔著文化傳承與創新重要使命,在促進文明交流、互鑒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別是在“雙一流”建設的背景下,高等教育對此應該作出更大的努力。一是要擴大對外交流與合作的廣度。交流的領域應該更加擴大,合作的內容應該更加豐富,要不斷解放思想、實踐創新,只要有利于人類發展和進步的都應該納入交流與合作范圍。二是要講求對外交流與合作的深度。不能僅僅滿足于請幾位知名專家到學校作講座,更要在辦學理念、教育規律、教學方法、科學研究等深層次交流和合作上下功夫。三是要增加對外交流與合作的頻度。盡管我國高等教育對外交流與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其頻度仍不能滿足“雙一流”建設的需要。要增加對外交流與合作的經費投入,創新體制和機制,創造更優的條件和環境,使對外交流與合作日常化。四是要強化對外交流與合作的溫度。對外交流與合作表面看是學術上、專業上、技術上、文化上的交流,其本質卻是情感上的“融合”。要加大對跨文化傳播研究的力度,消除隔閡和障礙,用真情實感影響人、打動人、感召人,使我們的“朋友圈”越來越大。
《北京教育》雜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