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高校從最初的13所逐步發展到2018年的92所,呈現三段式發展: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快速增長期(1949年—1957年)、 “大躍進”和“文革”的波動期(1958年—1976年)和改革開放以來的穩步增長期(1977年—2018年)。
□ 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高校學生的招生數、在校生數和畢業生數分別增長了25倍、38倍和75倍。總體發展趨勢呈現三段式:波動增長期(1949年—1998年)、快速增長期(1999年—2008年)和穩定發展期(2009年—2018年)。
高校規模(1949年—2018年)
第一階段為快速增長期(1949年-1957年) ,北京高校規模從13所發展到31所,實現了翻番。1949年11月1日,教育部成立;1950年,教育部在北京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高等教育會議,通過了《高等學校暫行規程》《私立高等學校管理暫行辦法》等草案。北京高校進行院系調整,私立大學逐步停辦,其院系并入其他公立大學。由于還有一系列新增高校,所以私立大學的停辦并未影響北京地區高校規模呈現增長趨勢。
第二階段為波動期(1958年-1976年),北京高校規模先從1957年的31所迅速擴大到1958年的57所,僅僅1年時間幾乎實現高校數量的翻番。這與1958年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密切相關,當時各省市、自治區、廠礦、企業和人民公社大辦高等教育熱潮,全國高校從1957年的229所猛增至1,289所[1]。北京高校規模的迅猛擴張是當時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縮影。1960年,北京高校數量達到該階段的歷史最高值69所。1961年,鄧小平提出“科學教育水平并不決定于數量,主要是質量。發展速度要放慢,進行調整”。北京高校數量從1960年的69所調整至1961年的52所。1961年至1968年期間,北京高校數量較為穩定。1969年10月,林彪下達“第一號令”[2],北京高校部分停辦、部分外遷及合并,高校數量從1968年的54所降至1969年的27所。1972年,北京高校數量達到該階段歷史最低值17所。
第三階段為穩步增長期(1977年-2018年),北京高校從1977年的28所發展到2018年的92所。1978年、1979年兩年間,高校數量增長較快,這與國務院批準恢復和新設一批高校(包括北京政法學院、北京舞蹈學院、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北京市財貿學院、北京農業大學遷回北京、北京輕工業學院原址重建、北京印刷學院成立、北京氣象專科學校復校等)。
圖1 北京高校規模(1949年—2018年)[3]
學生規模
新中國成立以來,北京高校招生數從1949年的6,119人增至2018年的155,784人,增長了25倍;在校生數從1949年的15,161人增至581,133人,增長了38倍;畢業生從1949年的1,946人增至2018年的146,654人,增長了75倍。學生規模總體上呈現三個階段:波動增長期(1949年—1998年)、快速增長期(1999年—2008年)和穩定發展期(2009年至今)。波動增長期的五十年間,招生數、在校生數、畢業生數分別增長了10倍、14倍、25倍。其中,1961年招生數量迅速下降(由1960年47,354人降至19,983人),與國家對高等教育事業進行全面調整和壓縮有關。受“文革”的影響,廢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1970年高校開始招收工農兵學員。快速增長期的十年間,招生數、在校生數、畢業生數分別增長了2倍、2.5倍和將近3倍。穩定發展期的十年,招生數穩定在15萬人,在校生數基本維持在58萬人左右,畢業生數穩定在15萬人左右。(作者:楊楠)
圖2 學生規模 (1949年—2018年)[4]
《北京教育》雜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