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小鋒(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黨委常委、黨委宣傳部部長):
科研創新能力強弱,是一個國家和民族走向興盛和維系引領世界優勢的重要要素。從某種程度上看,一部人類史,就是一部新故相推的科研創新史。科研與創新往往相伴相生,創新是科研的靈魂和翅膀,缺乏創新的科研,猶如無階梯而欲登高樓,無舟楫而欲渡江海,縱有百般努力,也難有作為;沒有創新的科研,只能是重復“昨天的故事”,抑或停留在原地打轉,徒費心智物力。仔細深究,科研與創新又有所不同,科研帶有強烈的導向性,其目的在于探知未知世界、造福人類,使人類社會變得越來越美好。而創新的范疇則更為廣泛,適用于包括科研在內的任何社會領域,科研必須秉持科學精神,遵循科研倫理,既要實事求是,容不得絲毫馬虎,也要遵循社會倫理,不能有反人類的行為,其過程往往是漫長而艱辛的。創新更注重時效性和經濟效果,往往抱著“略勝于前”的心態。因此,只有厘清科研和創新的關系,才能有的放矢、精準施策,為科研創新營造更好的土壤環境。
@ 鐵錚(北京林業大學教授):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應該成為科研的導向。但科研與創新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不能簡單地劃等號。在科研上,要廣義地定義創新的概念。任何科研都不應該是在過去基礎上的簡單重復,任何科研都應該具有創新的成分,應在科研中以創新的思維模式提出有別于以往或他人的見解,或者賦予研究對象以新的內涵或新的形式。離開了創新的科研,就等于忘記了初心。但對創新的理解不能過于狹隘。無論是選題,還是立項,都不能只盯著能出、易出所謂“創新成果”的高精尖項目,而應該立足“促進社會發展、推動經濟建設、服務人民群眾”的根本。現在有一種不好的傾向,就是在科研的取向中,只盯著所謂的“創新”,而對社會急需的、人民群眾所迫切需要的技術、產品、成果等不上心、不在意。在操作層面,要以社會需求和人民需要為導向,既瞄準自主創新的大成果,又不嫌棄實用、急需的小項目,讓科研真正造福社會、造福人民。
@ 董會澤{中國礦業大學(北京)黨委宣傳部部長}:
第一,科研為創新提供理論依據。科研是為認識探究客觀事物內在本質和運行規律而進行的調查研究、實驗、試制等一系列的活動,它能夠為創新創造發明新產品和新技術提供理論依據。第二,創新是科研的目的和落腳點。創新作為人類特有的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它在經濟、社會、技術等研究中舉足輕重,可表現為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是科學研究的出發點和目的所在。第三,以創新引領科學研究。科研的基本任務是探索認識未知,是創新的基礎和依托,創新的基本任務是促進經濟、社會、技術發展。因此,應該在國家基礎研究、應用研究、開發研究等科研體系建設中,以創新為引領,強化創新意識,提升創新能力,促進創新發展。第四,營造科研創新的氛圍。科研推動創新,創新促進科研。必須不斷深化科研體制機制改革,大力消除影響制約科研發展的體制機制藩籬,解放科研人員的身心,積極營造重視創新、鼓勵創新、支持創新、推動創新的濃厚氛圍,讓創新成為科研活力不斷迸發的源泉。
@ 何裕(北方工業大學校辦公室主任):
一是實現管理“再松綁”。以“政策+服務”的組合拳,完善人才引進、項目管理、評價考核、轉化激勵、稅收優惠等相關政策,打破科研管理機制的條塊分割,給科研人員松綁,為科研創新賦能。二是夯實科研根基。加強基礎和應用研究投入力度,基礎研究要保持足夠的耐心,應用研究要聚焦前沿研究,提高源頭創新能力。培養造就一批具有國際水平的科技人才,保障創新人才供給和儲備。三是打造創新平臺。通過共建重點實驗室、重大研發機構、學科交叉科研機構、大學科技園等基地和平臺體系,匯聚高層次人才和創新資源。四是破除成果與產業“兩張皮”。將科研創新資源導入產業發展,以科研孵產業,以產業促科研,產出一批高質量科研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實現技術與市場對接,支撐引領戰略性、高精尖產業集群發展。五是厚植創新土壤。創新是長遠任務,要大力弘揚新時代科學家精神,付出時不我待、分秒必爭的努力,做到未雨綢繆。要勇于創新、敢于創新、集智攻關、團結協作。
《北京教育》雜志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