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是個極其普通的日子。但對于甘肅省白銀市靖遠縣靖遠一中語文名師馬平來說,卻意義非凡。
當天,靖遠縣教師發展中心和學生發展中心正式揭牌“落地”。39名省內外專家、名師齊聚這座位于黃河上游的西部小城,連續7天,17場高標準、高質量的培訓班,全縣980名教師無一缺席。“解渴,這樣的培訓真過癮!”參加完培訓,馬平迫不及待地在朋友圈分享。
像這樣堂堂精彩的“饕餮盛宴”,在靖遠教育歷史上,還是第一次。而這,正是近年來靖遠教育縱深推進“兩輪四驅”不斷提速發展的一個縮影。從2017年起,該縣以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為發力點,緊扣教師隊伍建設和學生全面發展兩個關鍵點,充分發揮教師發展中心、學生發展中心兩大“樞輪”職能,并按照“引線串珠”的思路,驅動辦學聯盟、學科基地、標準化教管中心、塔式人才培育體系融會貫通、互補聯動,激活了教育改革的內生動力,各學校特色辦學和質量提速實現“齊頭并進”,有力推動了全縣教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破冰”行動,從最難啃的骨頭“下刀”
改革,源于三年前的全縣教育工作大會。
2017年8月,靖遠縣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達標驗收開始。但面對辦學分散、教育資源失衡,農村學校規模小等教育“頑疾”,如何提升教育質量,成為靖遠教育的當務之急。“那次會上,很多發人深省的講話振聾發聵,教育改革發展的政策‘落地有聲’。改革,是會上提及頻率最高的詞匯。”回憶起當時的情景,馬平仍記憶猶新。
改革,先從摸清“家底”開始。那段時間,縣領導深入學校調研已成常態。在深入調研、反復摸底、科學論證、準確測算的基礎上,加強教師和校長隊伍建設、加快教育改革發展等一系列推動靖遠教育改革發展的綱領性文件相繼出臺,教育體制機制改革開始“破冰”。
改革從最難啃的骨頭“下刀”。靖遠確立了“高中向縣城集中、初中向中心鄉鎮集中、小學向中心村集中、新增教育資源向城區集中”的思路和“先建后撤、相對集中、合理布局”的原則,先后撤并布局不合理、辦學規模小、辦學效益差的中小學學校20所,同時建辦寄宿制學校40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0所。
“在縣財政十分困難的情況下,縣財政新增教育投入逐年提高。2007年至今,縣財政累計投入資金約3.32億元。此外,依托‘全面改薄’等項目,所有學校‘舊貌換新顏’。”靖遠縣政協副主席、教育局局長韓亮說,隨著教育資源的優化整合,布局結構趨于合理,教育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走進靖遠縣烏蘭小學,學校“大”是給很多人的第一印象。校園占地55畝,有2200名學生、37個中隊,還有氣勢恢宏、全員參與的啞鈴操、足球操,更有高標準的曲棍球訓練場。“當時,學校面積只有7畝,功能室都是一室多用,還是非常擠。搬遷到原靖遠三中后,學校承載力變強了,辦學潛力被激活,生命力又旺盛起來。”烏蘭小學校長高清潮欣喜地說。
改革,從辦學體制“突破”。為了讓“家門口的學校”更具吸引力,靖遠縣按照“組團發展、一強帶多弱”的原則和“名校+分校,小學先行試點,初、高中跟進推行”的思路推行聯盟辦學改革。目前,聯盟校由最初的4個已發展到49個,涵蓋從幼兒園到高中各個學段,逐步形成了資源共享、交流互動、同步發展的一體化管理格局,推動城鄉間、區域間、校際間學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質量整體提升。
激發動力,牽住教師隊伍建設“牛鼻子”
城鄉教育資源不均衡,尤其是師資不均衡,是制約靖遠教育發展的核心問題。從2017年起,該縣就出臺了校長教師交流輪崗機制,重點引導城區優秀校長和骨干教師向農村、薄弱學校流動。
可現實問題是,誰愿意輪崗到薄弱校,誰又愿意去鄉村?教育局曾多次召開專題會議,最終決定解決問題的“癥結”:長期以來的人才評價激勵機制和服務保障體系“跟”不上。為此,靖遠縣委、縣政府緊緊牽住教師隊伍建設這個“牛鼻子”,不斷完善教師績效工資制,堅持教師職稱評聘、評優選先向農村教師傾斜的政策導向,形成了“越往基層、越是艱苦,地位待遇越高”的激勵機制。同時,統一教師職稱評聘的業績量化標準,并根據實際執行情況每年進行補充和完善,調動廣大教師工作積極性。
據統計,三年來,該縣累計評聘高級職稱高級教師604人,中級職稱1381人,全縣教師高級職稱較2017年8.23%增長到2019年15.62%,一級職稱較2017年35.74%增長到2019年42.57%;三年來,共交流輪崗校長教師1466人,其中校長70人、教師1396人,教師、校長輪崗實現“常態化”。
緊接著,2018年,靖遠縣推出校長職級制改革,一次性取消除全縣高中段外的其他鄉鎮教管中心和局屬校(園)的行政級別,重新考核、聘任教管中心主任、校(園)長139人;2019年,重新聘任除高中階段以外所有學校副校(園)長70人,中層管理干部641人
并兌現職務津貼。
“通過這兩項改革,我們建立了有利于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選人用人機制和專家辦學制度,實現了校長由‘職務’向‘職業’的轉變,促進了管理隊伍專業化發展,增強了各級各類學校的自我發展能力,進一步激發了教師隊伍內在動力。”韓亮告訴記者。
在此基礎上,靖遠建立了“教師發展中心—學科基地—中心教研室—教研員”四級教研體系和教師培訓成長網絡,通過走校教研、把脈課堂、名師工作室等形式,進一步打通城鄉壁壘,形成城鄉聯動、交流互補的教研訓一體化格局。同時,成立18個學科基地,由縣教研室組織選拔優秀教研員,廣泛開展“青藍工程”、“走校教研”等系列活動,迅速促進了青年教師快速成長。
體藝教結合,搭建五育融合新“立交”
8月,正值暑期。但走進靖遠縣各個校園里,籃球在轉動、足球在飛躍、曲棍球也在翻滾,歡騰的熱情絲毫不減。
執教快30年的靖遠一中體育教師郭莉文怎么也想不到,學校推行體育課“走班制”教學模式,將籃球、排球、足球、武術和健美操這些“小眾項目”創造性地納入體育課程,以往的“散養課”成了真正“全員”動起來的體育課。健美操隊先后有90余名學生分別被北京體育大學等高校錄取,并多次在國家、省、市大型比賽中獲得獎牌。口風琴、扇子舞、腰鼓……北灘鎮中心小學的大課間活動讓人流連忘返。劉川鎮教管中心將全鎮藝體類教師整合起來,分科目、分日期統一開展“體藝走教”,讓每個學校每周都有一個下午集中開展各類社團活動……
這是靖遠縣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積極探索五育并舉育人模式的生動展現。近年來,該縣不斷探索創新,形成了以“一校一特,文化立校”為理念,堅持“規范+特色”策略和“2+1+N”目標,并依托學生發展中心總樞紐,以學科基地、鄉村少年宮等為主陣地,積極構建起“一體兩翼、體藝雙馨”體藝教結合的特色化育人體系。
體育課程健體、藝術課程怡情、文化課程益智,三者相互支撐、互為補充,搭建了一條五育融合新“立交”,各學校體藝教育不斷提檔升位。同時,依托標準化教管中心,整合教育資源、優化管理機制、強化管理規范,每個中心所轄學校基礎建設、校園特色、校園環境、教學理念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改革是破舊立新,是完善和喚醒。通過由點到線、編線成面一系列‘大刀闊斧’的改革,我們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生命力,教育生長的力量、育化的力量,看著孩子們洋溢著愉悅的笑容,一個個如‘蓓蕾’般鮮亮明媚的笑臉,這正是靖遠教育的未來和希望。”韓亮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尹曉軍 通訊員 張小鯤)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