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楊國營)“加快建設農業強國,關鍵在人”,全國政協委員劉愛平日前表示,黨的二十大作出了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重大決策部署,當前和今后一段歷史時期,亟須培養和造就一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尤其是具備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掌握“三農”工作本領的優秀青年人才,投身鄉村振興事業。
劉愛平調研發現,近些年我國各地區在引導鄉賢返鄉、挖掘鄉土人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等方面多措并舉,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總體上看,鄉村人才特別是青年人才仍較為缺乏,主要體現在:一是農民受教育程度相對較低;二是農業農村人才吸引力弱;三是育才用才機制與現代農業發展方向融合不緊密。
在劉愛平看來,當前鄉村青年人才匱乏,深層次癥結在于沒有建立起完善的農村人才教育培養體制。“現行農村基礎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的很多制度設計,都是努力把農村優秀人才往城市、工業輸送。”她認為,培養造就一支鄉村振興青年人才生力軍,是鄉村能否全面振興的決定性因素,直接影響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全局,有必要采取超常規手段破解鄉村人才困局。
劉愛平建議,首先,要強化青年人才返鄉入鄉導向。她建議,可參照教育類院校免費定向師范生做法,在農業高等院校以及綜合類院校設立相關項目,免費定向培養農業農村急需專業技術人才。加強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創業孵化實訓基地等建設,搭建農業產業創新發展平臺。完善人才服務鄉村激勵機制,在項目審批、信貸發放、土地使用、財政補貼支持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將高素質農民納入人才評價體系。
其次,要建立完善農業農村青年人才教育培養體系。應加大對涉農職業教育支持力度,以服務鄉村產業發展為導向,補齊縣域職業教育學校和技能培訓機構短板,糾正不適應現代鄉村發展建設要求的課程和專業設置,及時更新課程和教材。培養農村急需的產業技術青年人才以及鄉村全科醫生、鄉村音樂、體育、美術教師等緊缺的農村公共服務青年人才。提高農業類高校教學培養質量,為學生提供足夠的實踐機會和實訓平臺,提升青年人才創新能力和成果轉化能力。
第三,做好職業農民的高質量培養。劉愛平建議,著力培養鄉村振興帶頭人,在補齊農業農村政策和知識短板的基礎上,突出綠色發展、品牌創建、風險防控等內容,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和對其他青年的帶動能力。提升培養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針對不同類型群體,制定不同的培養計劃,把教育培訓辦到農業企業、農民合作社、農業生產一線。積極適應現代農業、數字農業、休閑農業等新業態發展,開展電商、直播等技能培訓,積極培育農村電商帶頭人、農民主播。通過舉辦農業行業職業技能大賽、農民教育培訓發展交流活動、農民創新創業大賽等,搭建青年農民交流思想、切磋技藝的舞臺。
“此外,還要加強涉農青年干部隊伍建設的組織保障。”劉愛平建議,加強對農村“兩委”干部特別是黨組織書記的學歷提升和技能培訓,大力引導其開闊視野、提升本領、創新實踐。同時,應加強“第一書記”、鄉村振興協理員等選拔配備力度,有針對性地將涉農高校、科研機構等專家學者,向農業產業發展重點村派駐。安排選調生到重點村服務歷練,引導在讀大學生、應屆畢業生選報協理員職位,提早了解農業發展情況、堅定服務志愿。“機制層面打通派駐人員進入村級黨組織、村民委員會、集體經濟組織的路徑機制,盡可能讓人才留下來,發揮更大作用。”她說。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