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第四屆教學大師獎、杰出教學獎、創新創業英才獎頒獎典禮在重慶大學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學原校長張杰教授創建致遠學院,推動本科教學改革,提出“以大師培育未來大師”,踐行科教融合理念,在國家戰略性緊缺人才培養方面作出杰出貢獻,榮獲本屆“杰出教學獎”。
張杰在2006年—2017年擔任上海交通大學校長期間,創辦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特區——致遠學院,并親自兼任院長,廣邀天下英才,面向新科技革命時代需求,啟動了以四大科學群為主干的通識教育改革,在致遠學院成功實踐了其提出的“吸引一群極具創新思維的教師和一群極具創新潛力的學生,讓他們聚集在一起,思維互相碰撞,創造力互相激發,從而產生讓學生受益終身的創新能力”的教育理念。迄今為止,致遠學院已培養十一屆畢業生1638人,92.5%進入國內外高校深造,基礎學科約70%直接攻讀博士學位,共有34位校友在世界一流大學擔任教職,逐漸在國際學術舞臺嶄露頭角。
張杰認為,當今知識建構方式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學科交叉融合不斷深入,科學研究范式也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科學已經不再是以單一學科的形式呈現,而是交叉綜合的,拔尖創新人才需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不再是單一向度的,而是涉及自然、社會、政治、經濟等不同領域在內的綜合問題。系統化、融通多學科范式的思維方式是思考和解決復雜問題的基礎,這種思維方式實際上是科學研究必需的研究型思維,包括物理學的簡化與近似、數學的抽象與邏輯,通過歸納和演繹的辯證統一,認識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內在規律及相互關系的能力。掌握了科學的思維方式,學生就可以高質量研讀任何課程,進入該領域開展研究,而且在其他知識領域學習中、在生活中也都能夠獲益。

張杰院士在與青年學生交流。學校供圖
張杰指出,面向未來,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式,使他們獲得終身學習、探究與創造的基礎能力,成長為在社會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全人”,成為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師一道努力,對我們的教育理念、知識體系、教學方法乃至整個培養模式進行重構,尤其是通識教育。在張杰的大力推動下,致遠學院近年來開展大通識教育改革,構建涵蓋物質科學、數據科學、生命科學、人文科學四大學科知識結構群的基礎與通識課程體系。以生物醫學科學專業為試點實施“One Science”融通培養方案,系統梳理知識關聯結構,打破學科邊界,引導學生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探究問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成為科學家的身份認同感,最大限度地發展潛力。
為了構建能夠塑造學生思維方式的課程,張杰身體力行,與和他同為“泰勒獎”得主的意大利羅馬大學的Atzeni教授共同設計了一門高級思維研修課程。這門課程幫助大三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最核心、最基本的知識,并在張杰本人與20余位教師及研究生團隊共同指導下,完整地經歷從發現和凝練有科學價值的問題、閱讀參考文獻、確定研究方法、建立研究邏輯,到實施研究方案、形成研究結論、對結果進行深入分析并準確表達溝通科學研究結果的過程,從而掌握科學的思維方式。
張杰始終認為,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源頭。要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雙一流”大學要發揮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的指示精神,走好基礎學科拔尖人才自主培養之路,實現高水平自立自強。作為李政道研究所所長,張杰牢牢把握研究所成立的初心和使命,致力于建成基礎科學領域的世界頂級研究所,吸引一群世界頂尖科學家,逐漸培養我國自己的青年科學家,形成自由探索的學術氛圍,并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在過去的一年時間里,張杰帶領李政道研究所全體成員,制定了李政道研究所2035規劃,明確了李政道研究所大科學研究范式的優勢,將從多個維度對“物質的起源、演化和結構形成的規律”重大科學目標開展有組織科研與建制化人才引進,使之成為世界一流基礎科學研究機構。
“我們需要給年輕人更多自由探索的空間,同時也逐步打造穩定的科學研究支持體系,完善符合基礎科學研究規律的評價制度,鼓勵青年拔尖人才大膽探索,挑戰科學和技術難題,實現更多‘從0到1’的原創突破。”張杰表示。(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高璐 記者 任朝霞)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