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智慧教育是數字時代的教育新形態,與工業時代教育形態有著質的差別,在教育理念、體系結構、教學范式、教育內容、教育治理五個維度具有新的內涵和要求。智慧教育是共同關注的全球議題,各國應增進理念共識、優化發展生態、擴大國際合作,以教育變革開創全球共同發展的美好未來。
[關鍵詞]智慧教育;教育數字化轉型;內涵闡釋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數字技術愈發成為驅動人類社會思維方式、組織架構和運作模式發生根本性變革、全方位重塑的引領力量,數據驅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探索智慧教育是新時代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數字中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具有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作用。
我國智慧教育發展具有鮮明特色
進入數字時代,工業時代教育形態已無法適應社會發展。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探索智慧教育,受到世界各國共同關注。
我國歷來重視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的革命性作用,通過持續深入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為智慧教育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在教育信息化1.0階段,我國先后實施“校校通”工程、“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三通兩平臺”“教學點數字教育資源全覆蓋”“數字校園建設”等重點行動,基本形成覆蓋全國的信息化基礎設施體系,信息技術應用在教育教學中逐漸普及。在教育信息化2.0階段,我國相繼出臺《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等政策文件,深入推進數字資源服務普及、數字校園規范建設、網絡學習空間覆蓋、教育治理能力優化,啟動智慧教育示范區建設,初步形成中國教育的數字空間生態。
2022年,教育部啟動實施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建成了國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務平臺,以資源和數據為新生產要素,探索“助學、助教、助管、助研、助交流合作”新模式。2023年3月28日,國家智慧教育讀書平臺上線,為不同學段學生、社會公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讀書空間。同時,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為代表,通過匯聚國內外實踐和研究成果,在凝聚共識中形成了《中國智慧教育藍皮書(2022)》及2022年中國智慧教育發展指數報告,并在世界數字教育大會上發布,為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探索智慧教育提供了智力支撐。事實證明,我國智慧教育發展具有鮮明特色,即注重以人為本、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價值引領,注重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等中華傳統教育思想的傳承發展,注重自上而下宏觀規劃推進和自下而上生態構建的系統建設。
智慧教育新形態的內涵與要求
在理論與實踐研究基礎上,我們認為,智慧教育是數字時代的教育新形態,與工業時代教育形態有著質的差別。智慧教育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目標,是未來的教育發展方向。這種教育新形態,在理念、體系、范式、內容、治理五個維度具有新的內涵和要求。
第一,智慧教育的新理念。智慧教育不是對傳統教育的局部改善,而是事關國計民生、事關人類未來的整體改革。形成于工業時代早期的傳統學校教育體系已無法適應數字時代發展,具體表現在“四個脫節”:一是學科間脫節,學科越分越細,相互之間銜接不夠;二是學段間脫節,不同學段間完整的知識、能力、思維訓練貫通不夠;三是知行脫節,比較典型的有價值觀和品德教育;四是理論與實踐(教學與應用) 脫節,缺乏對綜合運用各科知識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智慧教育通過科技賦能和數據驅動,有效破解“四個脫節”問題,為每個學習者提供適合的教育,讓因材施教的千年夢想變成現實,將首次歷史性地實現微觀層面的個人發展與宏觀層面的社會發展全面高度統一,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系統性人才支撐。
第二,智慧教育的新體系。智慧教育將突破學校教育的邊界,推動各種教育類型、資源、要素等多元結合,推進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構建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高質量個性化終身學習體系。通過建立虛實融合、校內校外貫通銜接的良好生態,形成彈性學制,學生學習不再局限于學校,任何可以實現高質量學習的地方都是學校。制定分級分類在線學習質量標準,按照不同學習時長構建數字認證體系,滿足未來社會快速變化的人才需求。打通個人學習記錄與社會人才需求對接通道,應用區塊鏈等技術確保個人學習記錄安全、永久存儲,建立學生在線學習平臺和各類就業平臺的聯結,建立暢通供需對接通道,促使學校育人與社會用人形成良好互動。最終,工業社會學校教育體系將升級為個性化終身學習體系,讓每個孩子擁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第三,智慧教育的新范式。智慧教育將融合物理空間、社會空間和數字空間,創新教育教學場景,促進人技融合,培育跨年級、跨班級、跨學科、跨時空的學習共同體,形成以數據驅動大規模因材施教為核心的教學新范式。智慧教育將以伴隨式、無感知、守倫理、保安全的方式,采集教育教學的內容數據、行為生理數據、環境數據,通過深入挖掘分析數據,提升課前教研、課堂教學、課后作業的針對性和科學性。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發現學生興趣出發,激發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內在動機,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者變成主動學習者。未來,跨年級、跨班級、跨學科、跨時空的學習共同體將取代傳統班級,成為常態化的基本教學單位。基于數字空間,根據教與學的需要,特定學習共同體可以隨時建立、隨時解散,充分滿足學生的社會性、個性化成長需求,進而實現規?;逃c個性化培養的有機結合。
第四,智慧教育的新內容。數字時代的知識更新速度明顯加快,教育內容的質量與容量之間的矛盾越來越迫切,即用即查(學)的知識將逐漸從教育內容中被剝離。數字意識、計算思維、數據素養等構成新的教育內容主體。新媒介技術建立新的教育傳播符號及組合,進而建構新的教育內容。數字技術發展引發知識的聚變現象和裂變現象,進一步推動教育內容革命性重塑。智慧教育將聚焦素質教育發展,基于系統化的知識點邏輯關系,建立數字化知識圖譜,創新內容呈現方式,幫助學生直觀感受到自己原本能力不及的真實樣態和本質,讓學習成為美好體驗,培養學習者高階思維能力、綜合創新能力、終身學習能力。
第五,智慧教育的新治理。智慧教育將以數據治理為核心、數智技術為驅動,整體推進教育管理與業務流程再造。與傳統業務流程優化不同,智慧教育將全面梳理物理空間傳統業務流程,然后抽象建立業務的完整數據流程,運用人工智能技術,統籌數據的處理、流轉、存儲,以數據治理簡化業務流程,最終在數字空間建立新的業務邏輯閉環,完成業務流程再造。智慧教育注重發揮數據要素資源作用,實現部門聯動、數據互通、應用集成、資源協同,以數字化提升教育服務能力和學校管理能力,促進管理的精細化、服務的精準化、決策的科學化,提升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當前,智慧教育發展還處于起步階段,主要表現為教育資源的跨時空共享、教育者和學習者的跨時空互動。智慧教育已在促進區域教育均衡、提升底部教育質量、提高師生數字素養與技能等方面顯現初步效果。放眼未來,從資源共享到教學范式創新、從師生關系重構到教育流程再造、從人才培養質量提升到全社會知識資本深度開發,智慧教育將全方位賦能教育變革,整體性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革命性重塑教學新范式,系統性建構教育與社會關系新生態。
以教育變革開創全球共同發展的美好未來
智慧教育是世界大勢、時代所趨,面臨著一系列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如何以教育變革開創全球共同發展的美好未來,需要重點關注三個方面:共同關注智慧教育與數字社會的協同。充分利用各種力量,實現校內外數字教育資源的廣泛共享,提升全民數字素養,培養更多數字化創新人才。重視教育鏈、科技鏈與產業鏈的跨界融合,建設開放、優質、有韌性的智慧教育體系,讓智慧教育與數字社會攜手并進。共同關注智慧教育與數字技術的融合。盡快建立與數字化環境相適應的教育新規范、新標準和監管框架,確保符合倫理、無歧視、有秩序地運用教育資源、算法與數據。建設安全、包容、可持續健康發展的智慧教育新形態。共同關注智慧教育發展的新特征、新趨勢。加強對智慧教育改變傳統教育理念、教學方式、組織模式的探討,促進教育范式變革,引領新一輪學習革命。用數字技術驅動智慧教育發展,探索破解教育質量、公平、效率的三角難題。
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迎接數字時代,服務數字社會,培養數字公民,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一是增進理念共識。智慧教育是新生事物,當前對其內在規律把握不足、對其外在影響認識不夠。可以通過倡議共同開展智慧教育研究,增進對智慧教育規律與作用的認識。建議通過設立常規性國際會議、成立專門國際學術組織、創辦專業國際學術期刊等方式,持續深入探索智慧教育的根本特性與多元價值,形成對智慧教育的廣泛共識,共同推進教育范式變革。二是優化發展生態。建設高質量智慧教育體系,既需要智慧教育的快速發展,也需要構建良好的全球教育生態。倡議共同創建國際智慧教育聯盟,優化智慧教育的設施、標準、法規等國際生態。協助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提升教育數字化基礎設施水平,共建智慧教育相關通用標準,協調數字教育相關法規制定,完善智慧教育治理機制,推動實現國際智慧教育的互聯互通。三是擴大國際合作。數字化是智慧教育的技術基礎,數據的多元化應用與分享是其基礎與價值所在。倡議促進智慧教育和數字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推動構建全球智慧教育共同體。通過數字技術在教育領域的融合應用,加強國際智慧教育的優勢互補,讓智慧教育造福全人類。
【作者李永智: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
原載2023年第15/16期《中國高等教育》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