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來,共有來自97個國家的留學生來到蘭大求學深造,來自‘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留學生比例達93%。”蘭州大學(以下簡稱“蘭大”)國際文化交流學院院長黎春林介紹說。
“希望教給他們回國用得上的東西”,這是蘭大教師對留學生的殷切期許。目前,在蘭大,“絲綢之路獎學金”培養的高水平研究生近200人,他們都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發揮著重要的交流、溝通和建設作用。
“我想把蘭大的技術帶回家鄉”
2023年是共建“一帶一路”提出10周年,也是威利在蘭州大學的第十個年頭。11月,他順利通過博士答辯。提到未來,威利想要繼續在蘭大開展博士后工作,“想把更多更好更先進的中國技術帶回肯尼亞。”
2013年,當時還在肯尼亞農業大學讀大四的威利,跟隨導師一起參加蘭大熊友才教授在肯尼亞農田里給農戶們進行的壟溝覆膜技術培訓。就在那里,他遇見了自己的伯樂。
玉米從一米長到兩米,畝產提升240%……這是熊友才團隊10多年來往返中肯30多次、帶去壟溝地膜覆蓋技術,讓當地的玉米發生的“奇跡”。在培訓課上,威利那雙亮亮的眼睛不曾從熊友才身上離開過。
“在肯尼亞人心里有兩大‘中國工程’,一個是中國用3年時間在肯尼亞修建的自其獨立以來第一條現代化鐵路——蒙內鐵路。另一個,就是壟溝覆膜。”威利說,想把蘭大的技術帶回家鄉,為肯尼亞帶來改變。
十年樹木,威利在蘭大完成了碩士和博士學習。博士期間,威利常會跟著熊友才跑到非洲當地農戶的田地里,向他們介紹推廣壟溝覆膜。“壟溝覆膜技術在提高產量的同時,對環境也是友好的,這一點十分重要。”威利說。
而推廣壟溝地膜覆蓋技術,也是我國與肯尼亞互聯互通、走深走實的實際成果。“‘價格便宜、糧食高產、操作簡單’是我們的技術在肯尼亞能夠大力推廣的主要原因,也是我們結合肯尼亞實際情況做出的改變。”熊友才介紹,目前該團隊在肯尼亞全境成立了8個技術示范點,正在以每年3000畝的推廣范圍向四周輻射,覆膜處理的玉米產量提高了99—214%。
“能夠成為一座橋梁”
當肯尼亞田地里的玉米迎來豐收時,4千多公里外的巴基斯坦,7月街道旁的巴基斯坦國花——素馨花含苞待放。在蘭大完成博士后研究的馬利克回到了祖國。
2014年,完成碩士學習的巴基斯坦留學生馬利克選擇在蘭大深造讀博,他的漢語十分流利,被身邊的朋友稱為“中國通”。
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提出的8項行動中指出,要推動科技創新,未來5年把同各方共建的聯合實驗室擴大到100家。而馬利克根據自己喜歡的研究方向,當年聯系到蘭大生命科學學院李祥鍇教授,成為了中巴共建實驗室的一員。
2022年博士后出站,馬利克回到巴基斯坦,先后在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科技大學擔任教師和在開伯爾-普赫圖赫瓦省科技部工作。在蘭大留學的這段經歷,讓馬利克能把所學帶回祖國,“能夠成為一座橋梁,為中巴友誼做出貢獻,我感到非常驕傲。”
從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參會回來不久的生態學院教授龍瑞軍,對于科技合作、留學生培養有了更深的理解與體悟。“讓研究落地,讓人才培養落地,真正地教給留學生能夠用得上的東西,畢業后他們能夠為自己的國家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為當地帶來實實在在的發展。”龍瑞軍說。
多年來,龍瑞軍教授帶領團隊,立足甘肅與中亞、南亞國家的相似性,在草地與牦牛領域持續深耕,將科研成果推向國際舞臺。如今,“一帶一路”上的一個個共建聯合實驗室,如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人才培養的一個個“驛站”,推動了國際科技合作立體互聯互通的網絡建成。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
“蒙古國有60%的產品是從中國進口的,我有很多親戚朋友到中國做生意,但是兩國的法律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我想在蘭大學好中國法律。”來自蒙古國的菲靈在蘭大法學院讀完本科后,選擇繼續在蘭大攻讀研究生。
本科在蘭大學習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的王山木,研究生選擇了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我在中國接受系統的漢語教育和教學方法培訓,也能幫助埃塞俄比亞的學生更好地掌握漢語。”王山木說。
近年來,蘭大在留學生培養上依托本校優勢特色學科,所學專業主要分布在漢語言、漢語國際教育、生物學、政治學、生態學等學科,覆蓋文理工農醫5大類,提高了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效能。
澤被萬頃,林茂土沃,這是蘭大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工程力學博士生任澤林的名字的出處。任澤林在碩士階段就跟隨黃寧教授團隊開展環境科學和荒漠化治理領域的研究,他的名字更像是一份美好的祝愿。
“伊朗是一個面臨嚴重荒漠化和干旱問題的國家,我希望可以通過研究荒漠化治理和可持續土地利用的方法,幫助國家改善土地退化和資源短缺問題。”任澤林說。
民心相通是“一帶一路”建設的社會根基。在龍瑞軍看來,留學生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學生階段結交的友誼是比較牢固的,這會為日后的國與國之間的民心相通大有助益。
“我們將通過繼續加強‘一帶一路’國家和地區的高水平人才培養,著力推進聯合實驗室建設、健康絲綢之路建設,探索新的國際合作機制,促進國際合作交流論壇等重點工作,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建設發展。”蘭大國際合作與交流處負責人遲剛表示。(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尹曉軍 通訊員 李江萍 李暉)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