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的經濟發展和城市擴容,鄉村小學生源銳減,一大批農村小規模學校應運而生。近十年,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鄉村學校學生總數由2056人減少到743人,鄉村學校、教學點由28個減少到9個。許多學校學生人數少,辦學條件低于區域平均水平,發展后勁不足。當下,發展更高質量、更加公平的教育公共服務,既是《“十四五”公共服務規劃》明確部署的重點任務之一,也是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的重要方面。建寧縣積極面對農村人口減少現實,聚焦鄉村小規模、寄宿制學校的內涵發展,持續優化城鄉義務教育資源配置,促進城鄉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走好農村學校小規模辦學的教育轉型之路。
一、建立小規模辦學“12345”機制,實施教育教學綜合改革
建寧縣通過建立小學教育“12345”工作機制,推進教育教學綜合改革,實現農村小學校園良性循環發展。“1”指圍繞一個中心,以課堂提質增效為中心,創新建寧小學課堂教學改革模式,打造高效課堂。“2”指打造兩個項目,抓實學校特色、亮點項目打造,讓學校更具文化競爭力和生存發展魅力。“3”指緊抓三項工程,圍繞學生閱讀、書寫和行為習慣養成,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基。“4”指培育四個團隊,加強管理、教師、學生和家長四個團隊的優質培育,助力學校綜合發展。“5”指落實五育并舉,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讓農村孩子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
(一)改革課堂教學方式。一直以來,建寧縣都積極探索實踐復式教學,以黃坊鄉教學點為試點研究試行復式教學法。2023—2024學年,該教學點有19名學生跨幼兒園及四個小學年級層次,五名教師授課要涵蓋保育教育、語文、數學、英語、道德與法治、體育、美術、音樂、科學、信息技術、勞動、地方課程等學科,這就要求大多數學科采取雙班復式甚至多班復式教學。通過試點研究,目前班級數量定額、動靜搭配法、“小先生”制等復式教學手段已漸趨成熟,取得一定成效。
(二)建構“一校一品”校園文化。建寧縣立足本地區紅色文化、歷史人文、鄉土資源、鄉村新貌,著力契合本地本校師生價值取向,變革“校校同面”“生生同貌”教育狀況,促進縣域農村小規模學校個性校園文化生長,形成各具特色、“一校一品”校園文化。例如,黃埠中心小學緊扣學生行為習慣、文明禮儀教育,繼承發揚學校“書聲、歌聲、笑聲、問候聲”特色教育,創新“律動、舞動、互動、運動、勞動”教育亮點,“四聲五動”校園風景獨樹一幟;客坊中心小學凝練傳統鄉風、民風、家風教育,為孩子一生奠基,以“讀好書做好人”為校訓,探索實踐留守兒童關愛“真愛6+1”模式,形成獨具特色的“耕讀”校園文化;溪源中心小學依托地方特色資源儺舞、楊家訓,傳承民俗文化,播撒孝廉種子。用“七禮教育”(課堂禮、集會禮、課間禮、兩操禮、問候禮、衛生禮、放學禮)抓實學生文明禮儀教育。以“溫馨433”模式(四心三愛三在)打造溫馨校園環境;伊家中心小學秉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核心”的辦學理念,培育“讀書改變命運”學風,創建“三心”(暖心、溫心、舒心)校園育人環境。
(三)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鄉村教育要振興,重點在質量,關鍵在師資。建寧縣制訂《建寧縣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豐羽”工程實施方案》,即新教師“雛鷹行動”三年成長計劃、骨干教師“展翅”能力提升計劃、名優教師(校長)“領雁”引領計劃、老教師“鶴鳴”計劃。通過實施建寧縣中小學教師“豐羽工程”,促進城鄉學校校長和教師專業能力發展,課堂教學改革向縱深推進,學校辦學能力和教育質量得到提高。同時,建立教師職稱綠色通道,激活教師隊伍活力。此外,推動教學互幫共進。建寧縣認真組織實施《建寧縣推進教育部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區建設實施方案》,深化“總校制”改革,推動五個城鄉緊密型教育共同體與薄弱學校、農村小規模學校、村級教學點組成教育共同體聯盟,實現縣域優質學校帶動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目標。整合縣域學校的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名師工作室、名師資源成立共同體中心教研組16個,組員比例向農村小規模學校傾斜,以提升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師個人教育教學綜合能力。
(四)實踐留守(困境)兒童關愛。農村人口外流問題比較突出,導致農村小學留守兒童相對較多。建寧縣在總結客坊中心小學留守兒童關愛模式的基礎上,向全縣推廣“真愛6+1”(“6”指曉真情、繪真景、系真愛、吐真言、懂真規、育真人,“1”指學一項體藝技能)留守兒童關愛模式,同時聯合縣相關部門、社會組織和學生心理健康輔導站,積極推行“福蕾行動計劃”和“雛燕”關愛行動,全方位對留守(困境)兒童開展關愛活動。與此同時,大力創建鄉村“溫馨校園”。建寧縣以創建國家、省和市級鄉村溫馨校園為抓手,不斷加大投入,對五所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學點的校園環境、硬件設施進行改善提升,取得優異成績。2020年12月,客坊中心小學入選首批教育部鄉村“溫馨校園”建設典型案例。
二、改革成效與反思
(一)學生取得長足發展,家校社共同成長。通過教育教學機制創新、綜合改革,建寧縣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學生素質得到發展。農村學校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得到針對性解決,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健體、學會審美。黨委和政府、社會組織、學校、家庭形成“四位一體”教育合力,絕大部分小規模學校學生舉止文明、品德優良、心理健康且具有一定的創新精神。二是教師能力獲得成長。通過各種措施,建寧縣域教師的專業能力、專業素養得到提升。有效解決教師隊伍教育觀念、知識結構、教育教學和科研能力薄弱問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教師年齡結構、學科結構不合理問題,破解了當前中小學教師校長專業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和學校發展瓶頸。三是家長配合意愿更強。學生健康成長反哺家長,助推學校教育質量不斷提升,農村學校的家長溝通欲望更強烈,與學校、教師交流面更廣。家校之間通過共育合作交流建立起完善的教育教學網絡,對農村小學生予以更多的關懷和愛護。四是社會效應更加突出。建寧縣農村小規模學校學生成長備受各級領導、社會人士的關注,各級各地領導多次到建寧開展教育方面的調研,其中“真愛6+1”留守兒童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吸引了多所學校、外地縣市參觀學習。關愛特色、勞動教育實踐活動、紅色研學活動也被社會和媒體廣泛關注。
(二)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反思改革舉措。結合建寧縣改革工作的開展,主要有三方面反思。首先,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升要把握好時代發展形勢,積極創新教育教學理念,對學生予以積極的關愛引導,切實提升農村小規模學校教學實效性。其次,推進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開展時,要注重把握好農村小規模學校教育教學的優勢及特色,克服教學中的問題及不足,提升教學的針對性及有效性。再次,強化區域協調推進,把握好鄉村振興背景環境,密切聯系當地黨委和政府、社會、家長,形成教育合力,讓農村小規模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
(謝國財 羅仔秀 作者單位分別系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教育局,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客坊中心小學)
《人民教育》2024年第11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