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并強調“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現代化是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是人的本質力量發現、發揮和發展的壯美畫卷。推進和實現人的現代化,既是世界現代化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當務之急。而教育是培養人才、實現人的現代化的主要手段。教育優先發展是馬克思主義教育思想中國化的重要理論成果,是我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實踐經驗,也是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國家戰略。新時代新征程,我們要深刻分析教育優先發展對人的全面發展的決定性作用,深刻認識教育賦能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
一、教育優先發展是促進人的現代化進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教育是培養人才、實現人的現代化的基石。因而,新時代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助推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
(一)教育是實現人的現代化的基石
教育不僅是培養“全面發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徑”[1],而且是實現現代化的根本途徑之一。人的現代化,受家庭、社區或社團、生產和工作場所、教育學習、傳播媒體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社會心理學家認為,在諸多的影響因素中,學校和工廠對促進人的現代化的作用是最突出的,教育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進而實現人的現代化中起著基礎性、決定性作用。馬克思也說:工人階級的未來,“從而也是人類的未來,完全取決于正在成長的工人一代的教育”。[2] 同時,教育“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3] 在現代社會,學校教育對個體的科學文化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形成發展有著直接的決定性作用。世界現代化進程已經歷200年,中國作為“后發型”國家主要通過教育來吸收西方“先發型”現代化國家的優秀成果,通過培養現代化人才,縮小同西方“先發型”現代化國家之間的差距。而實現人的現代化,從人的主體性角度看,就是要推動人從傳統向現代轉型,即推進包括人的思想觀念、素質能力、行為方式、社會關系等方面的現代轉型。在推動人的現代化的進程中,教育功不可沒。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教育水平不提高,就無法實現人的現代化,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就是一句空話。
(二)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
一方面,現代化的核心內容是圍繞人的發展問題構成的一系列理論與實踐命題。人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建設主體,也是價值主體,更是終極目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的和歸宿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現代化是人的全面發展在現代化建設和發展階段的表現形式,是現代化的根本內容和標志。因此,人的現代化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前提,還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目標。作為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也必將秉承馬克思主義宗旨和價值旨趣,為人民、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不懈奮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4] 中國共產黨干革命、搞建設、抓改革,都是依靠人民,為了人民。中國實現現代化的最終目的是盡可能地讓每個人都過上富裕、文明、健康的幸福生活,逐步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另一方面,人的現代化既是實現社會現代化的手段,更是實現社會現代化的目的,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之義。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14億的人口體現出來中國發展最大的潛力是“人”,最大的動能同樣也是“人”。回顧歷史,無論百家爭鳴的春秋時期,氣勢恢宏的漢唐盛世,還是20世紀70年代末開啟的改革開放,均與思想解放、人們追求自身全面發展息息相關。只有實現了人的現代化,當代中國才會真正擁有力量。“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新時代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只有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辛勤勞動、實現人自身的現代化,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三)必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加快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
“國勢之強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學。”[5] 國家的強盛興旺離不開教育,教育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鄧小平指出:“我們要實現現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能上去。發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6]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斷的人才資源是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的重要潛在力量和后發優勢。”近代歷史告訴我們,沒有強的教育就沒有強的綜合國力,就無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縱觀世界發達國家推進現代化的經驗,從中等收入國家向高收入國家邁進過程中,許多國家都陷入了“中等收入陷阱”,“二戰”后真正越過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僅有15個。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原因是復雜多樣的,但都有一個共同特點:教育滯后、國民整體素質偏低、各方面人才缺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建設的教育強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必須以堅持黨對教育事業的全面領導為根本保證,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為根本目標,以服務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體系、制度、內容、方法、治理現代化為基本路徑,以支撐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為核心功能,最終是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7] 我們必須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準確把握教育強國建設的定位方位,充分發揮教育對提高人才資源水平和推進創新驅動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強夯實國家富強之基。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背景下人的現代化的理論品格
人的現代化是“人的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社會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視人的發展,關注“人的科學”。人的現代化本質就是為了人、培養人、發展人、塑造人、完善人,使人成為現代人的過程,屬于“人的科學”范疇。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現代化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國情和實際緊密結合,不斷推進人的現代化的理論探尋和實踐探索,創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理論,有力推動了中國人的現代化發展。
(一)馬克思主義人的現代化理論的基本要義
雖然馬克思在其著作中沒有明確使用“人的現代化”這一術語,但是在馬克思關于人類解放和發展的理論中包含著豐富的人的現代化思想,可以說人的現代化也是關于人的解放和發展學說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第一,馬克思主義人的現代化理論立足于“現實的人”。馬克思主義認為,人從來不是抽象的個人,而是具體的、歷史的、現實的個人,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現實的個人。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創立了實踐唯物主義,科學地揭示了人的本質“在其現實性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明確了人的現代化的邏輯起點是“現實的個人”。“現實的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動著的”[8] 個人,是歷史存在和發展的第一個前提。
第二,“物質生產”是人的現代化的首要前提。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生產是“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也是人的現代化的首要前提。物質生產決定著人的現代化,通過勞動使人脫離了自然界,創造了人類社會和歷史;同時人的現代化水平也制約著物質生產,“人本身是他自己的物質生產的基礎,也是他進行的其他各種生產的基礎。因此,所有對人這個生產主體發生影響的情況,都會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改變人的一切職能和活動,從而也會改變人作為物質財富、商品的創造者所執行的各種職能和活動。在這個意義上,確實可以證明,所有的人的關系和職能,不管它們以什么形式和在什么地方表現出來,都會影響物質生產,并對物質生產發生或多或少是決定的作用。”[9]
第三,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的現代化的理想目標。人既是馬克思主義人的現代化理論的出發點,又是人的現代化的歸宿。人的發展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是從片面走向全面、從束縛走向自由,是朝著全面自由發展不斷邁進的過程。《共產黨宣言》中提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10] 這是馬克思對未來社會提出的價值目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解放理論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的根本觀點。
(二)中國共產黨人對人的現代化理論的探索歷程
在推進中國現代化建設目標的進程中,我們黨始終把全體人民作為現代化建設的主體,始終關注人的發展,提出了豐富的人的現代化思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時期,毛澤東提出要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現代化國家,不僅要鞏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而且要解放個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毛澤東將人的發展看成是人的價值實現的基本途徑,而要實現人的發展必須是實踐。改革開放給中國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鄧小平提出:“中國的事情能不能辦好,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能不能堅持,經濟能不能快一點發展起來,國家能不能長治久安,從一定意義上說,關鍵在人。”[11] 現代化首先是人的現代化,實現人的現代化,就是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公民。黨的十八大以來,結合“兩個大局”,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系列關于人的現代化的新觀點。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12]“現代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的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前提,在中國實現現代化,必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了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的規律性認識。要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推進人的現代化,只有把人的現代化確立為現代化建設的價值目標,才能保證現代化建設的社會主義方向。
三、以教育優先發展助推人的現代化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實踐路徑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時期,教育要發揮先導作用,以教育優先發展助推實現人的現代化,從而推動中國式現代化進程。
(一)教育助推人的人格品質的現代化,走好人口規模巨大的大國現代化道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我國十四億多人口整體邁進現代化社會,規模超過現有發達國家人口的總和,艱巨性和復雜性前所未有,發展途徑和推進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點。”[13] 要使這種人口規模不成為實現現代化的掣肘,而是轉化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積極因素,就必須通過教育提高人力資源的總體質量,助推人的人格品質實現現代化。世界萬物,莫不有格。國有國格,人有人格。從社會學的觀點看,人格是一個人的信仰、情操、價值觀、態度、興趣、習慣和氣質的總和,是知識累積、道德修為和意志磨煉的綜合結果,是一個人獨具特色的行為模式和風格。中國人的人格現代化,是要逐步將傳統人格向現代人格轉變,逐步達到現代化所需要的新人的素質水平,其基本出發點是必須與現代國家、現代社會的建設相適應,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基本涵蓋了新時代中國人民現代人格的主要內容,即要通過教育,使得人們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高尚的道德修養和情操;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和思維能力;有較強的法治觀念、民主意識、自由觀念;有強烈的正義感、義務感和社會責任心;擁有獨立的人格尊嚴,遠大的理想和抱負等。人格現代化不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目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實現的必要前提。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要在逐步實現現代化人格品質塑造的同時發揮人力資源優勢,以現代人格中的正能量助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二)教育助推人的能力的現代化,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就提出了“這個富,是共同的富,這個強,是共同的強,大家都有份”。[14]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15]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面對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的新課題,要充分發揮人的主體力量,以教育助推人的能力現代化。現實人的能力結構是一個多層面的復雜系統,包含人的體力因素、智力因素,也包含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對人的能力要求越來越呈現出多層面、多向度的互補趨勢。習近平總書記審時度勢,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著眼,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16] 堅持教育優先發展,要落實五育并舉,培育可挑大梁能擔重任的新青年,推動共同富裕的實現。
(三)教育助推人的思維方式的現代化,促進“兩個文明”相協調
“先發型”國家的現代化實現了高度的物質文明,但卻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陷入困境,人成為了“單向度的人”。不斷提高教育水平,不僅能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而且更新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對新時代建設者的思維方法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也給教育提出了新要求。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善于運用馬克思主義矛盾分析的方法,處理好事物的對立統一關系,培養辯證思維能力;著眼整體、謀劃全局,善于以長遠的眼光和整體視野看問題,培養戰略思維能力;增強憂患意識,充分考慮不利因素,培育底線思維能力;加強科學技術知識的學習,破除常規和僵化思想觀念的禁錮,培養創新思維能力;增強歷史發展規律的意識,總結、借鑒歷史經驗,革故鼎新,培養歷史思維能力;認真貫徹落實全面依法治國的要求,善于用法治方式解決問題,遵法守法,培養法治思維能力……同時摒棄局部思維、封閉思維、靜態思維、線性思維、形而上學思維等傳統落后消極思維方式。因此,在現代化進程中,要不斷促進人的思維方式的現代化,推動精神文明建設,用先進思想助力科技發展,從而不斷增長物質文明,使得“兩個文明”共同發展,相互協調。
(四)教育助推人的生活方式的現代化,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在充分肯定取得的成就的同時,也必須清晰地看到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還面臨著不少的困難和問題,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推進高質量發展還存在瓶頸,生態環境保護任務依然艱巨等。人是實踐的主體,是社會歷史的創造者。要通過教育優先發展助推人的生活方式的現代化,順應時代發展潮流。在人的自身發展中,通過普及教育,使人們普遍參與多樣化的、不同層次的文化生活,接受藝術、音樂、科技等多方面的文化教育,豐富文化選擇的多元化和多樣性,從而豐富人們的精神世界,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從封閉走向開放,從迷信走向科學,以科學的思想、眼光指導實踐,發展新時代綠色經濟。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倡導自由平等的人格,尊崇誠信友善的傳統,構建協調共享的分配機制。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倡導綠色、協調可持續的生活和發展方式,愛護自然、善待自然,實現自然界良性循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五)教育助推人的思想觀念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
和平發展摒棄了西方實現現代化的“擴張、掠奪、從屬”,開拓了一條“合作、共贏、平等”的新道路。走和平發展道路就是要相互尊重,倡導公平正義、合作共贏,尋求以對話彌補分歧、以談判化解爭端,實現全人類共同發展。而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抬頭,西方國家意識形態滲透不斷增加。要通過教育促進人的思想觀念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中華民族謀復興、世界人民謀和平。馬克思說過,在改造世界的物質生產活動中,“生產者也改變著,他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產而發展和改造著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17] 思想觀念的轉變是人的觀念現代化的內核和基礎,要通過教育推動確立現代化的思想觀念。價值觀念層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扣好青少年學生的第一粒扣子,加強道德教育,引導樹立“愛黨、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觀,摒棄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躺平懶惰、欺詐失信、以鄰為壑的錯誤價值觀念;行為觀念層面,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指引,繼承和弘揚“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蘊含的克己利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蘊含的剛正不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蘊含的奮發圖強、博大寬容等精神品質,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推動形成現代化的處世觀念;政治觀念層面,通過對全面依法治國、全過程人民民主具體實踐的學習,培養學生確立平等、民主、法治的現代政治觀念;世界觀念層面,培養學生開放共享的國際合作理念,致力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人類共同繁榮。
當今之世,國際地緣政治風起云涌,各國謀求發展競爭加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我們一定要全面落實教育優先發展戰略,咬定青山不放松,馳而不息,賡續歷史文脈,堅持強教育、強人才、強國力,堅定不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偉大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本文系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員會北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背景下優質課程資源共建共享研究”(BJSZ2021YB05)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07.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217.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30.
[4]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63.
[5] 張之洞. 張文襄公奏稿(卷二十六)[M],1928年刊本.
[6] 鄧小平文選(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40.
[7] 習近平. 扎實推動教育強國建設[J]. 求是,2023(18).
[8]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4.
[9]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00.
[10] 馬克思,恩格斯. 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1.
[11] 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
[12]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59.
[13] 習近平著作選讀(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18.
[14] 毛澤東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95.
[15] 鄧小平經濟理論學習綱要[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37.
[16] 教育部課題組. 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81.
[17]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45.
(作者楊增崠系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吳茵墨系北京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
《人民教育》2024年第17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