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蒙蒙亮,便背上診療箱,到校門口接上學生,趕往農戶家中為禽畜問診……對懷化職業技術學院教授胡輝而言,過去32年間,這樣的場景一度成為工作日常。
她是深受湖南省懷化市及周邊地區養殖戶歡迎的“獸醫教授”,也是照亮學子成才道路的“榜樣之光”。這些年來,她先后獲得湖南省芙蓉教學名師、湖南省優秀教師、湖南省優秀科技特派員等榮譽。
談及堅守的動力,胡輝說:“一切源于我心中的兩個愿望,一是希望讓鄉親們飼養的禽畜遠離疫病;另一個則是為鄉村培養更多畜牧獸醫專業人才。”
從“推著走”到“主動學”
從教前,胡輝曾在當地畜牧局做過2年化驗員。
接診、開方、治療……一周七天,胡輝絕大部分時間都在田間欄舍中為牲畜問診,有時一天只顧得上吃一頓飯。“僅靠個人的力量,能夠救助的禽畜數量有限。”1992年,胡輝選擇回到母校,成為畜牧獸醫專業的一名教師。
身份轉變后,胡輝所要面對的挑戰不再是單純的動物診療,而是更為復雜的對象——一群對專業知識缺乏了解的學生。就在許多人擔心胡輝會因經驗不足碰壁時,她將過往工作中積累的診療案例融入課堂,使原本枯燥的課程內容變得妙趣橫生,迅速收獲了學生們的喜愛。“一堂課下來,不但一個學生不少,反倒多出幾個旁聽生。”胡輝回憶道。
胡輝深知,要幫助學生們打下堅實基礎,僅僅讓他們對專業知識感興趣還不夠,必須幫助他們實現從“推著走”到“主動學”的轉變。
“畜牧獸醫專業的理論知識學習難度較大,因此,授課時我不會局限于一門課,而是會將其他課程知識串聯起來,幫助他們搭建起完整的知識體系。”胡輝總結出一套自己的授課心法,“以難度較大的病理課程為例,我會引導學生聯系過往所學,對動物身上的臨床表現、病理變化進行分析,最終得出結論。漸漸地,學生能夠在課堂中做到舉一反三。”
實訓課則成了學生夯實專業技能基礎的“練兵場”。“每堂實訓課,我都會要求每個學生必須上手操作。”正如胡輝所說,在“理論+實踐”的雙重驅動下,學生們的課堂活躍度和學習成績均有了大幅提升。課外,不少學生會主動跟隨她一起出診、做實驗,甚至參與課題研究,就連那些最初因暈血而躲在后面的學生也逐漸克服恐懼,主動爭取更多鍛煉機會。
從“練本領”到“強信念”
對胡輝和她的學生們來說,最喜愛的課堂不在教室里,而是在廣闊的田間地頭與欄舍之間。
2003年,“閑不住”的胡輝開始帶學生下鄉問診,她認為通過眼觀實物,能夠讓課堂所學知識更加易于理解。
讓2009級學生李奔至今難忘的是,每次跟著胡輝出診,對于現場的病樣,胡輝總是堅持“應剖盡剖”,有時甚至一天中剖解了45只病雞。李奔曾不解地問:“為什么要做這么多重復性的基礎工作?”
“只有通過大量的剖解,對比其病理變化,才能初步診斷疾病,從而積累充足的經驗,在關鍵時刻作出正確決策,為農戶減少損失。”胡輝說。
胡輝身上這股認真執著的勁,深深地影響了李奔。他告訴記者:“工作中,我經常需要剖解動物進行診斷。每當這時,我總會想起胡老師的教誨,詳細記錄病例的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充實自己的知識庫。”
“外出實踐時,胡老師不僅會深入講解專業知識,還會跟我們特別強調基層工作的重要性和復雜性,必須沉得下心、彎得下腰。”2019級學生曹江濤表示,“這些指導幫助我迅速適應并勝任了現在的工作。”如今,作為湖南郴州市蘇仙區白露塘鎮的一名農技推廣員,并兼任村代理第一支部書記的曹江濤,每每遇到專業上的難題,總會第一時間向胡輝求助。
不只是他們,這些年,上千名青年技能人才從胡輝的課堂中走出。他們中有人在企業擔任技術總監,有人成長為養殖場場長,也有人帶著一身本領回鄉創業。他們心中都有一個相同的信念:“要像胡老師一樣,成為服務農民、農民需要的人。”
從“一個人”到“一群人”
從最初的自發下鄉義診,到成為湖南省科技特派員,胡輝手機里存下的農戶、企業負責人的聯系方式不計其數:“過去是電話聯系,現在可以通過視頻看診,效率更高了。”
在問診過程中,胡輝發現,不少農戶受慣性思維影響,一遇到問題只想靠藥物解決。
“這樣的做法只能解一時之憂。”胡輝不禁開始思考,“我們為什么不從源頭上下功夫,讓動物少生病,甚至不生病呢?這樣不僅能降低養殖成本,還能提高生產效率,可謂一舉兩得。”
為了將這一想法付諸實踐,胡輝為湖南芷民豐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設計出一套“芷江鴨無公害養殖方法”。“這一養殖方法主要針對鴨子大規模養殖過程中易因糞便氣味引發的健康問題,通過引入發酵床及無抗養殖技術,減少污染及藥物使用,能有效提高鴨子的成活率、產蛋率,助力企業發展駛入快車道。”正如企業負責人張紹發所說,在應用這一方法后,企業帶動周邊50多戶養殖戶加入合作社,還入選芷江鴨生態養殖示范基地、省級龍頭企業。
胡輝想到,要發揮更大的能量,必須帶動更多青年教師加入助農陣營。于是,作為畜牧獸醫專業帶頭人,她組建湖南省芙蓉教學名師工作室、胡輝金種子科技助農巾幗團隊等,并給所有青年教師定下一條規定:每人每年必須深入到農戶、養殖場或農業企業,進行為期至少40天的實踐。對此,胡輝解釋道:“通過這樣的實踐鍛煉,能夠確保他們熟悉養殖的全部流程,真正做到‘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驗證理論’。”
在胡輝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青年教師在教研、助農工作中挑起大梁。目前,專業教師隊伍中已有10余名省市級科技特派員,4名教師成長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師。2024年,胡輝金種子科技助農巾幗團隊更是獲評“湖南省巾幗文明崗”。近3年,以胡輝為代表的這支專業教師隊伍圍繞科技助農領域研發國家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10余項,累計為農戶、企業挽回經濟損失上千萬元。
“對我而言,能看到越來越多的師生懷抱對畜牧獸醫事業的熱愛走向更加廣闊的天地,越來越多的禽畜遠離疫病,我的愿望便已實現。”胡輝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陳文靜 通訊員 王軼諾 曾琳)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