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技術的快速發展正在深刻地改變著教育生態,是教學創新的新機遇、新引擎和新范式。AIGC 技術通過智能分身助力教師減負、人機協同優化教學設計、虛實融合重構交互邏輯等,推進教學創新實踐發展;但伴隨而來的認知自主性式微、教師專業身份危機、數字化生存侵襲社會情感能力培養、隱私倫理爭議等多重挑戰,還需直面與重視。
關鍵詞: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教學創新
拔尖創新人才是我國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破局利器,而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有效激勵教師開展教學創新。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教師改善教學帶來了極大便利,重塑著教師教學創新的形態和內容。[1]著眼當下,在技術賦能教學創新的趨勢之下,AIGC技術以其強大的內容生成能力,已經成為教師教學創新不得不面對的新議題。
AIGC賦能教學創新的時代意蘊
教師教學創新的新機遇。隨著教育的發展,傳統維度內的教學創新逐漸面臨困境,難有大的突破。AIGC技術為教師教學創新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新機遇。其一,擴大了教師這一創新主體的規模。AIGC簡單易用、功能強大,而且通過自然語言會話,極大降低了教學資源開發的門檻,使更多的教師能夠高效地獲取和利用優質資源。其二,提高了教學創新發生的可能。在海量語料庫的訓練下,AIGC具備超強的知識整合與涌現能力,為教師提供了更多探索教學創新的可能性。其三,AIGC促進了教師教學創新能力的發展,能夠幫助教師更好地應對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挑戰,提升自身的數字素養和教學能力。在AIGC技術賦能下,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教學創新的引領者和教育變革的推動者。
教師教學創新的新引擎。一方面,盤活存量,優化現有教學資源與模式。AIGC能夠對教師已有的教學資源進行智能化加工與再造,如將現有的教材、課件、試題等資源進行數字化轉化,并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需求進行重新編排,生成更加個性化的教學材料;可以為現有的教學模式提供新的支持和補充,創設更佳的教學情境,如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中,增加AIGC代理,增強交互性。另一方面,創造增量,生成全新教學內容與形式。利用AIGC技術,教師可以快速制作超出其原有經驗范疇和常規教材的新資源,如利用文生圖或文生視頻功能,創建出全新的模擬場景、跨學科案例等。另外,AIGC工作效率高,能夠促進個性化學習資源的持續改進和教學模式創新的迅速迭代,推動教學的持續改進。
教師教學創新的新范式。從技術賦能視角,教學創新范式可分為傳統技術賦能的教學創新、數字化教學創新和智能化教學創新。在前兩者中,教師與技術的關系是“以我為主,為我所用”,仍屬于個體化創新的范疇。而在AIGC賦能的教學創新中,教師與技術的關系則是“多元主體,協同共生”。由于AIGC在人機合作創新中可以充當百科全書、助手、同事等角色,因此是一種團隊協同式創新。[2]在這種新范式下,AIGC通過智能化的角色扮演、內容生成和分析能力,可以為教師提供全新的教學設計思路、互動形式和評價方式。
AIGC賦能教學創新的實踐進路
智能分身助力教師減負,重塑教師創新空間。馬歇爾·麥克盧漢曾說“媒介是人的延伸”。在智能語境下,人工智能這種媒介不僅是對人腦與認知的延伸,更是對人類的“復制”與“分身”。對于教師而言,可以運用智能體(AIAgents)使其各司其職,應對各類簡單事務,把更多精力和時間用于研究教學、關注學生,從而減輕非必要的負擔。這個過程中關鍵是掌握基本的提示詞工程(PromptEngineering),通過精確和有效的提示詞或問題引導更符合預期的輸出。常用提示詞類型有:明確問題或指令、情境與角色設定、提供上下文信息、提供模板與示例等。此外,教師也可以適當運用智能技術應對部分教學管理任務,如自動批改作業、生成學習報告等,從而專注于教學設計和創新實踐。通過智能分身,教師的創新空間得以重塑,能夠更好地探索教學改革的新路徑。
人機協同優化教學設計,激發教師創新潛能。根據美國學者蒂娜·齊莉格提出的“創意引擎”,創新來源于知識、想象力、態度三個內部環境與資源、環境、文化三個外部環境的交互。傳統教學在這六個要素的供給上都不太到位,以致教師更傾向于按照傳統習慣進行教學設計,創新發生概率較小。而AIGC技術功能與創新六要素的匹配為創新提供了較大的空間。以“想象力”元素來說,生成多樣化的文本、圖像、視頻等教學內容,生成虛擬化的教學場景和個性化的學習材料,正是AIGC所擅長的。這種“人機共創”的模式,不僅能夠提升教學設計的效率和質量,還能夠激發教師在教學創新中的主動性和創造力。更重要的是AIGC還促進了這些要素間的交互,激發教師設計更具創意的教學活動。交互下的良性循環將不斷推動教師的教學創新,幫助教師更好地應對未來教育的挑戰,培養更加適應未來社會需求的創新型人才。
虛實融合重構交互邏輯,提高師生課堂體驗。隨著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推進,虛實教學空間的融合已日漸成熟。AIGC語境下的虛實融合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多元化虛實教學主體的融合。虛擬教師可以承擔部分知識講解任務,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輔導。虛擬學生則可以模擬真實學生的學習行為,幫助人類教師測試教學方案的效果。同時,人類教師可以通過與虛擬教師協作,優化教學設計和課堂管理,而學生也可以通過與虛擬學生、教師互動,提升學習興趣和參與度。二是生成性虛實教學內容的融合。AIGC可以根據教學需求實時生成豐富內容,與現實教學場景深度融合,創造出更具沉浸感和互動性的學習體驗。例如,在講解某個知識點時,如果發現學生理解困難,AIGC可以立即生成更詳細的解釋、更直觀的圖表,或逼真的詩詞意境等虛擬場景展現,幫助學生在理解中增強學習效果。
教師、學生、內容是教學的三大核心要素,三者在AIGC語境下的融合,彰顯了新的教與學的交互邏輯。課堂交互由單向傳輸到多向互動、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探索、由知識傳授到能力培養、由統一標準到個性定制、由現實限制到無限拓展等。這種新的交互體系,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也更能提升其課堂體驗。
AIGC賦能教學創新的風險挑戰
過度依賴智能工具造成師生認知自主性式微。作為一種具有強大認知的新技術,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在對人腦進行延伸的同時,一定程度上也意味著人類對自我認知的棄置。因此,技術賦能教師教學創新的過程,也是教師將認知自主性和決策自主權向技術讓渡的過程。更為危險的是,大腦作為人類最重要的器官,控制和調節著人類的認知、運動、情感等,但大腦又是節能的。對強大、便捷的AIGC的依賴,不僅可能影響腦功能或認知,更可能影響對身體感官的控制和決策權。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學生的大腦還處于發育階段,認知框架也尚未形成,過度依賴技術不僅可能損害其腦功能,還可能會影響其思維能力、創造力的發展。對教師來說,最大的風險在于教師的主體性會被消解,自主思考和教學問題解決能力被削弱,甚至淪落為技術的客體,成了技術的延伸。
教師專業身份危機與師生關系重建。由于傳統教育對學生的失敗教育是缺失的,課堂對學生的學業冒險或試錯往往缺乏包容和支持,因此學生通常帶著一定的心理負擔與教師交互,這樣的師生關系維持了很久且缺乏變革的機會。AI助教、虛擬教師及虛擬學伴的無負擔應用,以及這些技術在知識量和服務上的優勢,可能會讓學生更傾向于依賴技術答疑解惑,而非向教師尋求指導。由此,一方面,在知識傳授上,教師作為“學為人師”的知識權威專業身份將受到空前挑戰。另一方面,在價值觀教育上,當學生與教師的直接互動減少,教師作為“行為世范”的功能或將面臨消解。教師面臨著育智與育人主體“讓位”的雙重身份危機,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在新的環境下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如何關注學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健康,如何營造積極的學習氛圍等。
數字化生存侵襲社會情感能力培養。社會情感能力對青少年身心健康、學業成就和未來社會適應至關重要,但數字化生存正在侵襲這一能力的培育。第5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網民人均上網時長為26.1小時/周。這一數據揭示出對作為“互聯網原住民”的青少年來說,數字化生存已成其生活常態。AIGC賦能沉浸式教學環境的構建,可能使師生之間的直接溝通和情感交流大大減少,甚至使學生產生AIGC能夠代替教師的錯覺,導致在教育過程中,真實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化的關系難以建立,可能妨礙學生社會情感能力的發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復雜算法黑箱引發的隱私倫理爭議。AIGC技術的運行依賴于復雜的算法和海量數據,但算法的透明性不足和數據隱私問題引發了廣泛的倫理爭議。其一,算法邏輯與人類邏輯的矛盾。AIGC的核心是復雜算法,但算法的本質是基于計算和概率的機器邏輯,這與人類認識事物的邏輯存在天然差異。長期以算法邏輯展開教學實踐,雖有效率,但可能失去對人類知識與文明的最真切感知。其二,數據安全問題。AIGC的應用涉及大量學生和教師的個人數據,如學習記錄、教學資料等,存在數據泄露、濫用等安全風險。其三,人機協同中的知識產權邊界問題。教學過程中,AIGC的著作權歸屬難以界定,甚至還可能涉及對現有知識產權的侵犯。以上,都需有明確的法律和倫理規范。
重視AIGC對教學創新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厘清并逐步尋求問題的解決辦法,對于更好地適應未來教育發展趨勢,有效地將AIGC融入教學實踐,最終促進教育變革和學生全面發展意義深刻。
參考文獻:
[1]馮仰存,吳佳琦,曹凡,等.技術壓力對教師數字化教學創新的影響研究——成長型思維、TPACK的調節效應[J].中國遠程教育,2023(06).
[2]張宏宇,李倚天,索菲婭.生成式AI讓我們更有創造力了嗎[J].清華管理評論,2024(05).
? 本文受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匹配理論視角下‘雙一流’高校教師智能化教學創新的動力機制研究”(項目編號:PA2024000669)資助。
(作者單位:同濟大學職業技術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李景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