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雷鋒同志18歲以前學習、生活、工作的故土,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立德樹人和學雷鋒活動的重要論述,基于區域資源、德育實踐和學校基礎,以“雷小鋒”作為全區青少年的共有名片,創新打造“雷小鋒”德育品牌,開展“亮號行動”“活動課程”“青鋒計劃”“爭章工程”“養成教育”五大行動,實現文化育人、課程育人、活動育人、實踐育人、協同育人的有機統一,讓雷鋒精神在新時代綻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一、“雷小鋒”德育品牌的生成邏輯
“雷小鋒”德育品牌蘊含歷史文化邏輯、社會現實邏輯和德育實踐邏輯,可為區域德育整體提升和學校德育長遠發展提供清晰路徑和明確指導。
(一)歷史文化邏輯。“雷小鋒”德育品牌是從區域優秀文化資源中提煉而來。望城是雷鋒的故鄉,也是雷鋒精神的發源地和重要傳承地。雷鋒的22年人生歷程,前18年在望城度過。1940年,雷鋒出生于望城縣團山湖村。此后,他的足跡遍布望城的機關大院、鄉間小道、湖岸河堤等,留下了許多令人感動和敬佩的故事。雷鋒在望城的生活和工作經歷,奠定了雷鋒精神的基礎。半個多世紀以來,望城充分發揚“雷鋒家鄉學雷鋒”的傳統,堅持用雷鋒精神興區育人,積極創新學雷鋒的方式方法,學雷鋒活動持續走在全國前列,為“雷小鋒”德育品牌的實踐提供了堅實的歷史文化基礎。
(二)社會現實邏輯。雷鋒精神是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對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和深遠價值。對于如何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讓學雷鋒在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風,讓學雷鋒活動融入日常、化作經常。然而,一段時間里,學雷鋒活動面臨內涵淺表化、活動突擊化、形式單一化等問題,導致育人成效不佳。“雷小鋒”德育品牌探索了一種多方融入的區域德育一體化推進新范式:一是將學雷鋒納入課程體系,實現學雷鋒與德智體美勞五育相融合;二是將學雷鋒活動與思政教育相融合;三是將學雷鋒活動與日常行為養成相融合,切實解決學用“兩張皮”問題,初步形成融合化的德育教育新模式。
(三)德育實踐邏輯。“雷小鋒”德育品牌源于區域德育實踐改革經驗。一方面,“雷小鋒”德育品牌是對新時代雷鋒精神的傳承和發展。“雷小鋒”就是成長中的小“雷鋒”,是對雷鋒精神的致敬,也是對全區青少年的期望,其核心理念為“向陽(忠誠于黨、堅定信念)”“向上(奉獻祖國、敬業進取)”“向善(服務人民、助人為樂)”。這些理念既體現了雷鋒精神的精髓,又符合新時代對青少年成長成才的要求。另一方面,“雷小鋒”德育品牌是對學校德育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提升。近年來,望城區中小學和幼兒園積極開展各類德育實踐,但受限于學校規模、管理理念、師資素養、生源結構等因素,校際德育水平有較大的差異。“雷小鋒”德育品牌對學校德育實踐探索和德育經驗特色進行提煉和升華,從區域層面一體化推進中小幼德育工作,可以有效解決德育工作水平校際不均問題。
二、“雷小鋒”德育品牌的實踐路徑
“雷小鋒”德育品牌積極探索德育實踐形式,開展“五大行動”,著力構建富有時代氣息、彰顯區域特色、符合學生立場、適應個性發展的“雷小鋒”育人體系。
(一)亮號行動:專屬編號強化“雷小鋒”身份認同。全區11萬中小學生都擁有獨一無二的“雷小鋒”編號,每一年新生入學都會延續“雷小鋒”編號,這個編號將作為望城學子的個人名片伴隨他們終身。“雷小鋒”000001號授予了車輪下勇救幼童的“全國道德模范”周美玲。學生個人的“雷小鋒”編號展示在窗口、介紹在嘴邊,貫穿各項活動的全過程。各學校開展“靚號競拍”“亮號亮諾”“為號添彩”等活動,引導全區青少年牢記自己的“雷小鋒”編號,強化對“雷小鋒”的身份理解與認同。
(二)活動課程:五育并舉促進“雷小鋒”全面發展。望城區將“雷鋒精神”融入學科教學,把“雷小鋒”活動落實為四大課程,為學生搭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大平臺,實現學雷鋒活動課程化。超級運動會分為常規與競技類、傳統與現代類、生存與生活類、拓展與趣味類等四大類,設置40個大項、400 多個小項的超常規賽事,煥發了“雷小鋒”的生命活力。超燃文藝節開展萬人續寫(雷鋒日記)、千人齊頌(雷鋒詩文)、百曲爭鳴(雷鋒樂曲)系列活動,培育了“雷小鋒”的人文素養。超炫科創展涵蓋五彩科普課、七巧科創賽、九變科技秀三大活動板塊,鍛造了“雷小鋒”的科學素養。超能閱讀季搭建人人都是小讀者、班班都建圖書角、校校都進大作家、家家都設閱讀日等平臺,提升了“雷小鋒”的持續學習力。
(三)青鋒計劃:數字平臺助力“雷小鋒”多元實踐。“青鋒計劃”是“雷小鋒”志愿服務的平臺與載體,為打通學雷鋒活動“最后一公里”,團區委、區教育局聯合開發了“青鋒計劃”微信小程序。學生利用該網絡平臺,參與領取“微心愿”或其他活動,上傳活動資料可獲得實踐證書和積分。平臺還有效促進了愛心助學、親子交流和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截至目前,注冊“青鋒計劃”的“雷小鋒”人數達9萬余人,完成龍山縣等地中小學生個人微心愿7萬多個,為農村學校募集超100個班級圖書角,建設雷鋒號“希望小屋”188戶,幫扶龍山縣和望城區農戶銷售農產品累計銷售額達265萬余元。
(四)爭章工程:階梯評價激發“雷小鋒”成長動力。“爭章工程”是“雷小鋒”德育品牌創建的主體內容和重要保障。團區委、區教育局結合中國少年先鋒隊爭章活動,創設具有望城區特色的“雷鋒章”,作為全區中小學生道德品質評價的最高榮譽。區教育局出臺《中小學生“雷鋒章”評選工作實施辦法》,從“向上”“向善”“向陽”三個方面引領學生對標爭章、不斷成長。全區各中小學根據區級“雷鋒章”實施辦法,自行設計校級爭章方案。“爭章工程”運用獎章、榮譽、實踐體驗等多種載體,建立導向鮮明、形式多樣、交織貫通、階段上升的階梯式成長激勵體系,激發學生爭章的內生動力,讓學生在追求一個個小目標的過程中接受政治啟蒙和價值觀塑造,從小培養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國共產黨的樸素情感。2022年以來,全區有13625名學生獲校級“雷鋒章”,有2767名學生獲區級“雷鋒章”。
(五)養成教育:常規管理塑造“雷小鋒”優良品行。“養成教育”行動聚焦“明規、養性、立志”理念,打造“1236”工作格局,“1”即聚焦“雷小鋒”德育品牌,“2”即區域整體推進和學校分層推進,“3”即行為習慣、文明禮儀、愛黨愛國三大具體目標,“6”即制定一個養成教育整體方案、成立一支養成教育工作隊伍、創建一套養成教育學習資料、開發一門養成教育特色課程、培育一批養成教育示范班級、舉辦一類養成教育展示活動等六項舉措,進一步樹立望城學子作為新時代雷鋒精神傳人的形象,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促進學生良好習慣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雷小鋒”德育品牌的保障機制
(一)黨建引領,吹響“集結號”。堅持黨建引領。重視發揮各級黨政部門、教育及學校黨組織中“關鍵少數”的作用,將行動任務下達到學校基層黨組織,明確各級黨組織書記為第一責任人。通過召集基層黨組織書記、黨員骨干、業務精兵分組研討和集思廣益,系統探索推進“雷小鋒”德育品牌實施。凝聚導師力量。充分發揮黨建帶團建促隊建的引領作用,凝聚起“雷小鋒”品牌打造的中堅力量。依托共青團、少先隊等名師工作室,培育一批思維開闊、執行高效的“雷小鋒”導師團隊,為“雷小鋒”德育品牌各項活動策劃與實施貢獻力量。強化經費保障。望城區教育局在2022年印發《望城區“雷小鋒”德育品牌實施方案(試行)》,確保品牌建設有明確的政策指導和行動框架,同時聯合區委宣傳部、區委政法委、區財政局、區科工信局、區科協、團區委等區直部門和各街道每年安排專項經費,全力支持“雷小鋒”德育品牌的建設工作。
(二)榜樣示范,吹響“操練號”。優秀“雷小鋒”樹榜。通過評選和表彰優秀“雷小鋒”,樹立起可學習、可模仿的榜樣。“爭章工程”評選出校級和區級“雷鋒章”獲得者,以及“十佳雷小鋒”評選等多項舉措,為“雷小鋒”提供了成長動力和方向。品牌“示范校”打樣。出臺《“雷小鋒”德育品牌建設實施方案》,推進“雷小鋒”德育示范校、特色校、標準校創建行動。2023年評選出“雷小鋒”示范校3所、特色校9所,推動實現“創建一個、帶動一片”的效果。
(三)多方協同,吹響“沖鋒號”。系統內全員覆蓋。構建區教育局、校黨總支(支部)、黨員(團員)為主線的核心骨干牽引體系,開發師生全員參與的共建體系,平穩有序開展好活動。如“雷小鋒”超級運動會的大規模組織和實施。40個大項、400多個小項的超常規賽事,120多場校級賽、區級賽事,全區95所中小學組織10萬余名“雷小鋒”參加初賽,共有11680人參與區賽,產生金牌449塊,創造16項新紀錄。系統外踴躍參與。加強校內外聯動,建立完善黨委和政府統一領導、教育部門統籌推進、學校精準施策、家庭支持配合、各部門協調聯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工作機制,高質量推進“雷小鋒”德育品牌建設。如第二屆“雷小鋒”超級運會的火炬傳遞,采用“線上線下、校內校外”雙結合,進學校、進社區、進景點、進企業、進商圈、進軍營,線下傳遞106站,線上接力12萬余棒,雷鋒精神之火傳遍望城各個角落。多方面聯動交流。與另一座“雷鋒城”遼寧撫順聯動,兩地少先隊員組成新時代少先隊“雷小鋒”中隊,探訪雷鋒足跡;與《雷鋒》雜志編輯部合作,共同打造《雷鋒》雜志少兒版“雷小鋒”號期刊,擴大了“雷小鋒”品牌影響力。
望城區“雷小鋒”德育品牌實施以來,有效推進了基層德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統籌聯動、層層深入、有機銜接。“雷小鋒”被長沙市教育局確立為市德育品牌,“雷小鋒”群體被湖南省教育廳評為十大教育新聞人物,“雷小鋒”德育品牌榮獲國家關工委、省關工委、省教育廳、團省委、省社科院等部門大力宣傳和推介。未來,望城區教育局將繼續秉持教育初心,不斷深化和完善這一育人體系,努力培養出更多具備堅定正確價值觀、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時代“雷小鋒”。(湖南省長沙市望城區教育局)
《人民教育》2025年第1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