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許多人心目中的“天賦技能”。但在閱讀的過程中,有的孩子沉浸書海,廢寢忘食;有的孩子卻對書本避之不及,盯著天花板發呆。面對這種差異,有些家長和教師將其歸因于“興趣”——如果孩子天生不愛讀書,那也許就無可奈何了。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閱讀興趣固然重要,但它更像是一種心理傾向,往往受家庭環境、早期閱讀經驗、文化背景等因素影響,難以直接訓練。然而,閱讀策略卻是一種可以通過科學方法習得、訓練和提升的能力。簡單來說,閱讀策略是讓閱讀更有效、更深入的技巧,它可以幫助孩子跨越閱讀中的障礙,從而讓他們更愿意、更自信地閱讀。
舉個直觀點的例子,如果把培養孩子的閱讀力比喻成蓋高樓,那閱讀策略就是提供支撐、幫助把樓蓋好的腳手架。它起到的是支持、輔助的作用。這意味著,即便一個孩子起初對閱讀沒有興趣,他仍然可以通過系統的策略訓練,逐步提高理解力和參與度,進而發現閱讀的奧妙,培養出閱讀的樂趣。
這方面,近期出版的《美國學生閱讀技能訓練(第2版)》值得關注。這本書引入了700多項兒童讀寫的研究成果,提供了300多種閱讀策略,既涵蓋基礎的解碼技巧,也涉及深層的理解方法,還關注高階的批判思維,讓“無形”的閱讀輔導工作變得“有形”且可行,適用于小學至初中階段不同閱讀水平的學習者。
其中,“帶著目標閱讀”就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策略。有些時候,孩子拿起書隨意翻閱,注意力容易渙散。如果讓他們先設定一個小目標,比如“我要找出故事主角面臨的最大困難”,或者“我要總結這篇文章的核心觀點”,他們的閱讀就會更加專注,理解也更深入。這種方法就像在書頁間放置了一座座小燈塔,幫助他們沿著思維的軌跡前進,而不是在信息的海洋里隨波逐流。
另一種策略是“構建感官圖像”,即在閱讀過程中主動想象書中描述的場景、聲音和人物表情等。研究發現,善于在腦海中“播放電影”的孩子往往更能投入閱讀,并且記憶更深刻。例如,當孩子讀到“森林里傳來窸窸窣窣的聲音”時,如果他們能在腦中浮現樹葉輕微晃動的畫面,并且想象這聲音是風吹動樹枝、還是小動物在草叢中穿梭,那么他們的閱讀體驗將會更生動,理解也會更精準。
更高級的閱讀策略涉及批判性思維的培養,如“評估信息的真實性”。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孩子很容易接觸到各種來源不明的文章、新聞甚至謠言。如果他們具備評估信息的能力,就能學會辨別事實與觀點、尋找權威證據,而不是輕信某個聽起來“很真實”的故事。比如,在閱讀一篇關于太空探索的文章時,孩子可以思考——“這篇文章引用了哪些權威機構的研究?它的結論是否有科學依據?”這樣的訓練不僅提升了閱讀能力,也培養了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判斷力。
那么,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運用這些閱讀策略呢?
家長和教師需要在孩子閱讀時給予明確的引導,而不是簡單地說“去讀書吧”。可以在孩子閱讀前提出問題——“你覺得這本書講的是什么?”也可以在閱讀中進行互動——“你能想象這個場景嗎?它讓你想起什么?”另外,鼓勵孩子在閱讀時做筆記、畫圖或用自己的話復述內容,也能幫助他們更好地內化閱讀策略。
此外,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開展豐富的閱讀活動。例如,與孩子一起逛書店或圖書館,讓他們自己選擇感興趣的書籍;在家庭閱讀時間里,家長可以和孩子輪流朗讀,并討論書中的內容;甚至可以將閱讀延伸到現實場景,比如閱讀食譜后一起做一道菜,或者閱讀新聞后討論社會熱點。這些方式都能讓閱讀變得更具互動性和趣味性。
閱讀不是一場依賴天賦的比賽,而是一項可以通過訓練不斷優化的技能。閱讀策略的訓練,能賦予孩子終身受益的學習能力。通過系統的閱讀策略訓練,學生可以更高效地獲取信息、理解復雜文本、培養獨立思考并形成自己的觀點。當孩子掌握了閱讀策略,他們不僅能讀懂書,更能在書中找到樂趣、發現世界。這才是我們希望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獲得的最寶貴的能力。(作者郭史光宏,系馬來西亞兒童文學協會會長,百班千人讀寫計劃導師)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