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周洪松)堅持與青年成長同頻、與時代發展共進,聚焦熱點講好中國故事、傳播時政新聞,引導青年學子“理性想問題、慧眼看世界”……河北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河北科大”)特色品牌思政課“熱點問題半月談”(后簡稱“半月談”),自創辦32年來已舉辦500期,被譽為“學生心中的明燈”,照亮了青年學子奮勇前行之路。
據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朱晨靜介紹,“半月談”創設于1993年3月。20世紀90年代,國際局勢風云變幻,世界格局深刻調整,為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世界與中國發展大勢、認清時代責任與歷史使命,該校創建了這一特色思政課。
具體實施過程中,“半月談”形式上每兩周舉行一次,通過“新聞綜述”“熱點專題”“有獎問答”“校園廣角”等特色欄目,將教師唱獨角戲的單一授課轉變為師生多元互動、共同參與。在內容上,該課程突出時效性和針對性,注重結合時政熱點進行“深度分析”,通過縱、橫兩方面的深入挖掘,闡明所講問題的歷史脈絡、因果關系、背后實質和意義。“這種快速反應機制,確保了能夠及時、有效發揮思想政治教育在釋疑解惑方面的積極作用。”朱晨靜說。
32年來,該校“半月談”不斷總結經驗,形成了“五個一”育人模式,即:堅持一個目標,努力培養堪當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大任的棟梁之材;聚焦一個主題,“講好中國故事,傳播時政聲音”;培育一支團隊,打造以“半月談”團隊為核心的思政課專兼職教師隊伍;凝練一種精神,“擔當、奉獻、堅守、創新”的“半月談”精神;構建一個模式,以課前、課中、課后、課外四個教學環節為模塊,以任務驅動為引領,以理論課堂為主,網絡課堂、實踐課堂、拓展課堂為輔的思政課“一主三輔”立體化教學體系。
“這為我們工科生打開了一扇窗,展現了一個更豐富的世界。”該校自動化專業學生劉嵐由“半月談”肇始關心時事政治,畢業后投身新聞事業,成為一名優秀記者。有些工科專業同學,在參加“半月談”之后,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產生了濃厚興趣,選擇跨專業報考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研究生。更多學生通過參加“半月談”,提高了思想認識水平,明晰了自己的人生奮斗目標和發展方向。
“半月談”注重內容與形式與時代同頻,“常講常新,常新常講”。2017年3月,“半月談”教學團隊在全國率先開設“形勢與政策”MOOC(慕課),從2017年春季學期開始,每學期都會聘請省內外專家,錄制并發布“形勢與政策”慕課,利用信息技術、省內外專家資源升級“半月談”。此外,“半月談”注重數智賦能“理論小課堂”,自主研發《追尋初心·正定篇》《追尋初心·梁家河篇》兩門虛擬仿真實驗課程,豐富了教學樣態,拓展了課堂教學時空。
如今,在“半月談”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河北科大進一步拓展思政陣地,穩固形成了“全員參與、多維互動、協同育人”的立體化“大思政課”育人格局。
一方面,該校向內聚力,積極整合“大思政課”教學資源,建成一支以專職教師為主,兼職教師(包括領導干部、專家學者、勞動模范以及各行各業優秀校友等)為輔的思政課教學隊伍,確保上足上好思政課。另一方面,該校向外拓展,拓展時空、領域、場所,不僅注重整合課程資源,形成了“半月談”與“紅色導航”相輔相成的思政課“一體兩翼”教學體系,還整合利用河北豐富的紅色文化、優秀傳統文化資源,融合國情省情開展“大思政課”教學,推動“思政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融會貫通,把思政課上到紀念館,開到田野上,打造了一批“行走的思政課”“場館里的思政課”“田野上的思政課”,充分發揮多方聯動、協同育人整體優勢,切實提高思政課教學實效。在技術手段上,該校當下正在嘗試搭建AI學習平臺,將“AI”助學、數字人、知識圖譜等功能融入學情分析和學習管理,及時掌握學生思想動態,在社會熱點與學生思想焦點之間尋找“燃點”,推動“半月談”向個性化、精準化方向發展。
5月22日,河北科大“半月談”500期如約而至,為現場近500名師生又一次帶來一場思想碰撞的盛宴。“半月談已不單是一門課、一場對話、一個欄目,更成為一盞明燈,一盞指引學生理性思考社會人生的指路明燈。今后,我們將不斷開拓,勇于創新,與時代發展同向同行、與國家進步同頻共振,做學生成長成才道路上的陪伴者和引領者。”500期盛典上,校長李鐵軍語重心長地說。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