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學科壁壘、鏈接產業前沿、賦能學生成長……近年來,廣西大學土木工程專業錨定“多學科交叉應用、強實踐的工程創新能力”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目標,融合“教育、人才、產業、創新”四大培養鏈條,打造“平臺、團隊、項目、課程”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模式,塑造“四鏈融合·四位一體”教育教學改革新范式。
重構人才培養方案 夯實培養基礎
走進“雙智班”的課堂,跨學科的氛圍感撲面而來,不再是傳統的畫圖板,而是觸屏電腦。
“將數智技術與傳統土木工程相結合,運用BIM技術對橋梁進行建模與深入分析,讓我對智能建造理解更深刻,也為我的職業生涯規劃打開了新思路。”榮獲第四屆廣西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暨第十七屆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預選賽總決賽特等獎的學生李治如是說。
廣西大學土木工程學科采取“四鏈融合”縱向貫通,“四位一體”橫向拓展的方式,構筑交叉創新人才培養立體空間。其中,“四鏈融合”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和產業升級的交叉創新人才定位,申辦智能建造專業、開設“雙智班”創新實驗班,課程體系融匯土建、機械、電氣、數智等跨學科知識,將單一工程能力人才培養拓展為知識+能力+素質+職業發展立體培養。
“四位一體”打通教育鏈、人才鏈、產業鏈和創新鏈,通過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多元合作,共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1個,多主體共建建筑與交通現代產業學院、西部陸海新通道發展研究院等11個高水平平臺。依托平臺,組建領軍人才育人團隊、學科交叉育人團隊等四類高水平育人團隊,實現人才貫通培養。
該院黨委書記、教授陳立華介紹,項目實施注重教育鏈貫通創新鏈、產業鏈與人才鏈,協同攻關國家及地方重大科技項目,并將150余項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資源。
多維實踐 “四鏈融合”成為重要特色
通過“四鏈融合”多主體協同提高學生的實踐和交叉創新能力,土木建筑工程學院學生戴子鈞便是受益者之一。在聯合導師的指導下,他帶領團隊聚焦“混凝土結構腐蝕”這一行業痛點難題,深入實地開展調研、扎根實驗室反復測試。
他們利用飽和作用和反滲作用主動抵抗氯離子入侵,創新性地提出為混凝土結構“打吊瓶”來實現防腐,成功解決了傳統被動防護方法效率低、成本高且易損傷結構的難題,有望運用于現實生產,并獲得“挑戰杯”全國金獎。
2020—2024年,學生在全國大學生學科競賽中斬獲一等獎31項、二等獎49項,一、二等獎年均獲獎數較2018—2019年分別增長148%和390%。
其中,2023年與企業聯合打造的“智達科技—鋼結構橋梁疲勞裂紋修復領航者”項目,獲“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金獎,實現該校A+類賽事金獎零的突破;2024年,跨學科團隊以“砼齡衛士——反滲與飽和的混凝土主動防腐技術首創者”項目,再奪第十四屆“挑戰杯”金獎,是廣西唯一連續兩次獲得金獎的專業。
“四鏈融合”創新育人模式,開啟學生交叉創新能力提升沉浸式極速充電模式。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陳宇滔作為核心成員參與設計的 “雙生魚橋” 項目,在2022世界大學生橋梁設計大賽中斬獲一等獎。他表示該作品以交叉學科專業知識為基礎將壯鄉山水文化符號與反對稱剛構異形拱結構有機融合,引入UHPC超高性能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在學院的創新實踐平臺上完成作品設計。
畢業生連續三年入選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高校優秀畢業生。2021年以來,本科生發表論文54篇;13人榮獲國家獎學金;本科畢業生升學就業率連續四年超94%,65%畢業生服務于西部陸海新通道、環北部灣水網、川藏鐵路等國家重大工程和基礎設施建設。
碩果盈枝 實現高質量發展新跨越
專業建設成效突出,土木工程、水利水電工程專業入選國家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建筑學專業躋身自治區級一流行列;土木工程專業排名五年躍升20位,2024年位列全國第21名并獲評軟科A級;新開設的智能建造專業開局亮眼,位居全國第15名。
“土木工程材料(全英文)”“房屋建筑學”入選國家級一流課程,8門課程獲評自治區級一流,7門課程成為思政示范標桿。校企、校際協同開發教材10部,其中4部入選廣西優秀教材,《土木工程材料》《鋼管混凝土結構原理》斬獲省級教材一等獎;聯合完成專著63部。
多主體共建14個聯合實驗室,與名校共建4個教育部虛擬教研室。師資隊伍實現高端化升級,2022年以來引進47名專任教師,其中包括5位高層次人才;聘任100余名企業高工擔任兼職導師,成立產學研顧問委員會,匯聚行業領軍人物,為產教融合注入強勁動能。
科研與教學成果雙向突破。教師團隊斬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何梁何利基金獎等重量級榮譽,主持設計的平南三橋、天峨龍灘特大橋攬獲國際橋梁領域最高獎項。教學能力持續提升,2018—2025年榮獲省部級教學競賽44項,鄭皆連院士領銜的大跨拱橋團隊獲評自治區黃大年式教師團隊,推動形成“以研促教、以教強研”的良性發展格局。(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周仕敏 通訊員 賈琦艷)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