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王志鵬)茶樹生病別發愁,手機一拍就“問診”!茶樹生了病,以前得找專家,現在隨手拍張照,上傳系統立馬精準識別“病根”,還能給你開“藥方”。
10月13日,全球首個茶業大模型——陸羽茶業大模型,在安徽農業大學正式亮相。
該大模型由茶樹種質創新與資源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主任宛曉春教授領銜主導設計,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具備“能理解、會推理、可生成”的智能特征,可根據科研問題自動檢索并綜合多源知識,實現從數據查詢到知識發現的高效轉化,為茶樹分子育種與科技創新提供全新的人機協同研究范式。
宛曉春介紹,這個“茶葉AI大腦”可不簡單,堪稱茶產業的“全能智能助手”。它“肚子”里裝了4萬多篇茶文獻、5萬多個基因數據,文本數據超1000萬字,參數規模達千億級,涵蓋茶百科、茶產業、茶文旅、茶文化、茶科技等核心知識單元,知識量堪比一個“茶圖書館”!
該大模型以基因轉錄因子、代謝通路、功能注釋等多源結構化數據為基礎,首次構建了覆蓋茶樹遺傳、3D分子、茶葉生物學等30多萬條知識圖譜,并能夠根據茶領域4萬多篇文獻給出總結報告和超鏈接引用,方便讀者查閱相關文獻。通過HTTP接口實現與大模型的動態調用與聯動,能夠基于知識圖譜進行精確問答與推理,支持對茶樹基因功能、代謝調控及性狀機制的智能查詢與知識推薦,實現從數據到知識、再到智能決策的閉環。
這個模型到底能干啥?不僅能回答各種茶葉問題,更厲害的是:看到葉片照片就能認出病蟲害,還能給出防治建議。目前它的問答準確率超過85%,病蟲害識別率超過90%,妥妥的“學霸級”水平。還能給出茶文旅的推薦路線:線路首日從黃山啟程,游客可走進祁門紅茶核心產區,親歷采茶、制茶、品茗全過程;次日抵達屯溪,參觀徽茶博物館與老街茶坊,體驗徽派點茶與茶藝沙龍;第3日轉赴六安瓜片產區,在云霧茶山間學習制茶工藝,感受“茶源之鄉”的獨特魅力,打造集自然觀光、制茶體驗與文化研學于一體的沉浸式茶文旅新模式。
“現在發布的1.0版,已經能看圖識病、聞香知味、憑工藝判品質,連古籍都能轉成白話解讀。”宛曉春說,“我們正在打造‘大模型+茶學’的創新生態,2.0版已經在路上,努力實現從茶樹種植、病蟲害防治、加工、品質鑒定、茶文化、茶旅游等樣樣精通,助力茶業強國建設。”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