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與美麗中國建設對復合型治理人才提出迫切需求的當下,高校如何突破傳統文科培養模式的桎梏,培養出直面真問題、具備實戰能力的公共管理人才?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以其獨特的“公共管理+水”交叉培養新范式,給出了一個引人注目的答案。學院堅定以實務部門一線需求為導向,通過深度協同育人、強化學科交叉、錘煉實踐能力,成功走出了一條特色鮮明的創新之路。
瞄準實務需求,構建“水”特色育人體系
學院深刻認識到,公共管理人才的培養必須扎根中國大地,回應時代命題。依托學校在水利水電領域的頂尖優勢與深厚行業背景,學院精準地將人才培養錨定在“水治理”這一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上。
“公共管理人才培養不能‘懸浮’于理論空中,必須與國情水情緊密結合。我們的核心競爭力就在于‘水’上。”學院負責人朱新華教授介紹。
學院系統構建了“知水、善治、有為、篤行”的特色育人體系,開設了“水政策與水法規”“水資源管理”“流域治理與管理”等一系列特色課程,確保學生既精通公共管理理論范式,又深諳水情國策,成長為實務部門急需的“懂水”的公共管理者。
深化協同育人,打破校園“圍墻”
為徹底打通從校園到職場的“最后一公里”,學院大力構建“政產學研社”五位一體的協同育人共同體。與水利部、生態環境部、各級流域管理機構及地方政府部門、知名水利企業、科研院所等共建了20余家高水平實踐基地,并聘請了55名來自實務部門的資深專家作為校外導師,深度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
“雙導師制為我們提供了雙重保障。”曾獲“挑戰杯”全國特等獎的張安若同學深有感觸,“校內導師夯實我們的理論根基與研究能力,而來自水利部門的校外導師,則為我們打開了洞察現實問題的窗口,指導我們如何將理論應用于復雜真實的治理場景。”她的獲獎項目正是校內外導師聯合指導,針對水利移民生計恢復這一現實難題開展的深入研究。
在河海公管院的課堂上,學科壁壘被徹底打破。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深入探討“水災害移民安置與社會公平”;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聚焦“水土資源協同治理的倫理與制度”;應急管理專業則重點研判“流域性災害的跨區域協同應急響應”。學院還通過“數字水治理”微專業等新探索,將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融入治理研究。
突出實踐能力,閉環培養錘煉真本領
學院設計了一條貫穿本科四年的“教學研行”融合能力進階鏈:大一新生走進南水北調、三峽工程等國之重器感知國情;大二、大三學生直接參與長江大保護、流域生態補償等真實治理項目,在教師帶領下開展研究;大四階段,學生進入水利水務部門、流域管理機構進行頂崗實習。
“在長江大保護項目的調研中,我們不僅要完成政策分析報告,更要深入沿岸社區,與居民、企業、管理部門面對面交流,最終提出能被實務部門采納的、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大四學生趙子凱說。
這一以實務需求為導向、協同育人為路徑、交叉融合為特色、實踐能力為核心的培養模式,結出了豐碩成果。2個專業入選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應急管理專業連續兩年軟科排名全國第一。學生在“挑戰杯”“互聯網+”等頂級賽事中屢獲大獎。更重要的是,畢業生展現出獨特的市場競爭力。年均就業率穩定在98%以上,超過半數畢業生進入水利、環保、國土等相關行業建功立業,數十人進入水利部門及流域管理機構,迅速成長為業務骨干。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探索證明,“公共管理+行業特色”的培養模式,是行業特色高校新文科建設的有效路徑。它通過緊密對接實務部門需求,強化協同育人機制,成功地將學科交叉優勢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書寫了一份厚重的育人“水文章”。(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繆志聰)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