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節課的實驗要求、實驗操作視頻以及將要學習的知識點和檢測練習已經上傳系統,大家可以根據要求做好預習準備。”新課前,西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以下簡稱“西北師大附中”)高二化學教師陳艷通過智慧課堂的“教師端”為學生們布置了化學預習作業,學生打開平板,便能查看預習要求。而在下節課開始前,陳艷便能通過學生的檢測練習數據分析出學生在預習中存在的問題,以此確定課堂上的“發力點”。
這是西北師大附中日常教學的一個生動剪影,也是近年來該校積極推進智慧課堂的創新實踐。
從2020年開始,學校開始探索智慧課堂教學實踐,截至目前,全校實現智慧課堂的常態化應用,覆蓋所有學科。經過多年探索,形成了西北師大附中智慧課堂“1336”模式——“1”指向學科核心素養,所有的課堂教學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并且通過課前、課中與課后三個環節的深度融合,構建教師、學生和技術三主體協同的教學體系,實現教學決策智能化、學習路徑個性化、互動交流立體化、過程反饋即時化、資源供給精準化、管理服務一體化的六化特征。
“學校的智慧課堂,以科技為支撐,以學生為中心,打破了傳統教學的邊界,不僅提升了教學質量,更培養了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的核心素養與關鍵能力。”西北師大附中黨委書記周愛祖說。
在傳統課堂中,預習往往是統一的、單向的。而在“1336”模式下,預習變成了一個精準的“學情診斷”環節。課前,智慧課堂教學平臺向學生推送預習資源,學生自主學習,教師及時查看預習反饋,并據此調整教學策略,實現“以學定教”。
在講解“立體幾何的截面問題”前,高二數學教師郝騰通過軟件推送了相關微課視頻,同時附上一份簡短的預習檢測。學生根據自身水平選擇觀看,并完成測試。“數據告訴我,部分同學對‘補形法’的理解有困難。”郝騰說:“過去,我可能要等到批改完作業才能發現這個問題,已經滯后了。現在,上課鈴響之前,我就已經清楚地知道‘火力’應該集中在哪里。”
“智慧課堂利用‘云—網—端’技術,可以完整記錄和精準分析學生學習全過程的數據,并進行可視化呈現,為課堂的教與學提供數據支撐,實現教育教學精準化。”學校信息與資源中心主任武小龍說。
智慧課堂不僅幫助教師為學生精準“畫像”,還能幫助師生高效“互動”與“探究”。
在一堂名為“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的歷史課上,教師辛維雄徹底打破了教室的物理邊界。他將學生分為四個小組,分別扮演長安、敦煌、撒馬爾罕和羅馬的“文化使者”。各小組利用平板電腦快速查找自己“城市”的物產、宗教和藝術。隨后,一場穿越時空的“線上貿易與文化交流會”開始了。學生們通過屏幕共享展示搜集到的胡旋舞壁畫、汗血馬、羅馬玻璃器皿圖片,并模擬進行商品交易與辯論。通過生動的情境體驗,學生切實體會到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1336”模式下的課堂,能做到“當堂教、當堂學、當堂測、當堂清”。智慧課堂通過采集預習、上課、作業、復習、考試環節的教情和學情數據,形成伴隨性數據,利用平臺定期生成階段性報告,有效提升教育教學管理效率。
此外,學校的智慧課堂系統還擁有海量學習資源,學生可以利用課后時間,有選擇性地針對自己的弱項補弱,實現個性化的自我學習。“無論智能教育未來怎樣發展,教師和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思維不能丟,我們還需要不斷探索‘為我所用’的教育智慧,從而更好地融入我們的日常課堂。”西北師大附中校長楊涵雄說。
記者了解到,該校在課堂教學提質增效的同時,也積極推動技術賦能縣域高中課堂教學質量提升。2024年,西北師大附中利用“云端附中”平臺,建成由西北師大附中牽頭負責,通過網絡共建共享方式構建成的雙師直播課堂,將優質課堂教學、教研及教學資源以網絡共享的方式推送到17所學校,實現課堂教學實施同步、教師研修同步、教學資源同步共享。(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鄭芃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