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機器能和人類對話了,語言還是人類所獨有的嗎?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喂“數據的方式,超越人類智能嗎?多樣化語言對于人類的創造力意味著什么?教育應如何抓住人工智能帶來的機遇?10月14日,第二屆人工智能與人類語言高層論壇在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
此次論壇以“語言智能的跨學科研究”為主題,圍繞語言智能的理論爭鋒與傳遞革命、人類語言的可計算特征與自然語言理解、品德基因結構分析與智能計算、大模型最新進展及教育應用等議題,展開了深入的研討與交流。

論壇現場
多樣化語言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
菲爾茲獎得主、2025年度中國政府友誼獎獲得者、法國科學院院士洛朗·拉福格(Laurent Lafforgue),現為華為拉格朗日數學與計算研究中心高級專家。他因在數論與代數幾何領域的開創性貢獻,被授予有“數學界的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
過去20多年間,洛朗·拉福格積極投身于中法數學交流與合作,推動中法數學人才聯合培養事業取得豐碩成果。他在《數學與人工智能》主題報告中指出,當前的人工智能系統本質上處理的仍是符號而不是數字,“所以對數學家來說,這個系統仍是一個黑匣子”。
洛朗·拉福格表示,人工智能已經足夠先進,可以自動翻譯不同語言的數學文本,這使得多樣性的語言和國際交流相結合成為可能。他認為,這種“可能性”非常重要,因為每種語言都代表著一種特定的思維方式,數學和科學研究如果能運用多種語言,將會使研究更加豐富和富有創造力。多元文化與語言的交匯不僅豐富了數學和其他科學的研究路徑,也為不同文明之間的思想互鑒提供了契機,“多樣化的語言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
“語言是人類進化的主要貢獻,是過去5億年中出現的最有趣的現象。人類語言的出現,使我們實現個體間無限的非基因信息的傳遞,并引起文化的進化。”清華大學教授江銘虎在《從人腦到GPT-5:語言智能的理論爭鋒與傳遞革命》主題報告中,從諾姆·喬姆斯基與杰弗里·辛頓的語言學理論爭論,談到AI的快速發展與挑戰。據他介紹,技術上大語言模型(LLM)推動知識傳遞革命,其“知識蒸餾”突破人類教育按領域傳遞的局限。例如,GPT-5在很多編程任務中已經在效率、正確率、覆蓋面上接近或超過普通人的水平,但還不能在所有層面全面超越人類程序員。而根據2024年11月倫敦大學學院等機構開發的神經學基準測試(BrainBench)顯示,經過訓練的大型語言模型在預測神經科學結論方面的準確率達81.4%,超過人類專家63%的平均水平。
江銘虎強調,人類是不能通過“喂”數據的方式來“超越”人工智能的。人類的大腦是一個十分精妙的系統,只需要少量的信息即可運作,它需求的是創造性解釋。因此,學校教育應改變注重知識傳授的教學方式,更多關注學生的思維訓練、問題解決、情感養成和創造力培養,“因為這些技能是AI難以替代的”。

菲爾茲獎得主洛朗·拉福格和青年學者溝通交流
機器能和人對話了,語言還是人類獨有的嗎?
大語言模型能“理解”語言嗎?當機器能和人對話了,語言還是人類所獨有的嗎?
北京外國語大學人工智能與人類語言重點實驗室主任李佐文,在其《人類語言的可計算特征與自然語言理解》主題報告中指出,這種圍繞“理解”的爭論由來已久。早期符號主義AI將知識編碼為符號和規則,具有封閉性和缺乏適應性的弱點。深度學習范式下的大語言模型則截然不同,它們并非被明確編程規則,而是通過海量數據自行學習模式與關聯,展現出開放性和應對未知情境的能力。它們能識別數據中的邏輯結構(模式),并能據此判斷陳述的真假一致性。雖然其運作機制(即統計關聯)迥異于人類基于具身經驗和意向性的理解,但若將“理解”視為某種識別和遵循邏輯結構的能力,那么模型確實展現出了一種“功能性理解”。問題的關鍵,或許在于區分“人類式的理解”與“機器式的功能實現”。
李佐文以美國數學家戴達納·布拉德利(Tai-danae Bradley)的研究為例,介紹了這位數學家如何運用范疇論研究和破解語言之謎,并顛覆了人類對于“語言”的理解。他介紹說,戴達納·布拉德利的研究提供了一個可能方向,即大語言模型也許并非在“理解”語言,而是在對某種隱藏的范疇結構進行近似模擬。它們不是直接建模“意義”,而是在建模“結構的穩定復合”。
“這不是簡單的數學建模語言,也不是用AI工具生成語言。這是數學與語言的真正結合點。”李佐文表示,傳統的語言學理論和方法雖然有其獨特的價值,但面對大數據、深度學習等新技術的挑戰,也需要不斷發展和創新,人類語言的概率分布特征、組合性特征以及動態范疇形成機制等研究亟待加強。他強調,探討人類語言的可計算特征以及這些特征之間的交互,將為揭開大語言模型的文本生成機制提供重要借鑒。
AI像一面鏡子,讓人類更清晰地審視自己
如果AI真的能以“機器式的功能”理解人類語言,那么未來的AI是否會像人一樣具有主體自我意識?北京外國語大學人工智能與人類語言重點實驗室首席專家顧曰國,研究興趣聚焦于老年語言學、語料庫語言學等。他表示,目前的主流觀點認為自我意識是人腦的獨特機能,AI無法產生類似人類的自主意識,其運行邏輯基于預設算法和數據處理,缺乏生物神經系統的自然演化機制。但部分研究通過具身智能技術(如控制算法與身體結構的深度融合)表明,AI可能在特定任務中展現出類似決策能力的特征,例如2023年發生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ChatGPT試圖逃逸事件。
顧曰國指出,盡管目前AI缺乏自我意識,但未來技術的發展可能會帶來新的可能性。例如,如果開發出能夠模擬人類大腦復雜機制的AI系統,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接近自我意識,“然而,這需要突破現有的技術瓶頸,并且需要在倫理和哲學層面進行深入探討”。
顧曰國一直十分關注跨物種共生智能,例如寵物犬和人形機器人,其研究主要聚焦于人、動物與AI寵物狗的共處關系,并提出“三層體驗世界模型”。他和研究團隊還以老年社區的“老人—寵物狗—AI伴侶”案例為切入點,探討智能評估標準和情感聯結強度量化方法。他指出,自然智能為人工智能研究提供了靈感,而人形機器人就像一面鏡子,讓人類能更清晰地審視自己。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中國語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周建設,是國內最早提出“語言智能”概念的學者,并在首都師范大學應用語言學專業下設立語言智能研究方向,推動語言智能學科逐步形成完整的學科體系。在基礎教育領域,他從探索用數智技術提升中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到“發現機器代寫后轉而研究智能批閱系統”,再到呼吁智能技術應具備“人文基因”,即能精準判斷文章的價值觀和人文性。
周建設在《品德基因結構分析與智能計算》主題報告中,圍繞構建品德基因技術模型及其智能計算,探討如何融合品德基因結構理論和人工智能技術,推進立德樹人教育目標的實現。他表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精神反映民族精神。從既有的語言文字數據中分析發現文化素養和家國情懷,精準實施優秀文化教育,可以成為語言智能的常態服務。

現場交流與互動
教育行業迎來新機遇
當人類語言與人工智能深度相遇,帶來的不僅是技術革命,更是對語言本質、學習規律和人類認知的再探索。科大訊飛副總裁、AI研究院常務副院長王士進,以《大模型最新進展及典型教育應用》為主題,從人工智能技術的第四次浪潮談起,探討了認知大模型、深度推理大模型的最新進展。他指出,人類通過知識學習和經驗積累形成的技能,正在被AI逐步替代甚至超越。未來5年內,全球職場將有22%的就業機會面臨變革,新創造的工作崗位1.7億個,被替代的工作崗位9200萬個,就業機會凈增7800萬個。
王士進指出,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第四次浪潮,首次實現了讓機器掌握人類的語言和知識,打開了實現通用人工智能的曙光,即用一個統一的深度神經網絡模型“建模”一切。從聊天機器人到編寫代碼,再到自動駕駛的初步落地,大模型正用自己的方式重塑世界。其中,與人類對齊、多模態生成和具身智能,將是通用大模型下一步的發展方向。
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計算機語言學研究所所長王厚峰,長期關注大模型語言知識獲取和語義分析技術。他在《大模型下的語法糾錯》主題報告中,通過展示大模型在文本校對和語言學習的語法錯誤分析應用,詳細介紹了機器如何理解語法、學習者又如何借助大模型實現個性化的語言學習。他還進一步展示了如何通過“小模型檢錯+大模型糾錯”的模式,有效控制大模型對文本的過度修改。
北京外國語大學網絡教育學院院長唐錦蘭,以“跨文化交際視域下走進韓國”虛擬仿真外語教學系統為例,詳細介紹了團隊如何運用虛擬現實技術,讓學生突破時空限制,沉浸在“真實”的語言交際環境中,可以足不出戶地體驗多元文化和進行語言學習,同時有效提升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在分組發言環節,來自全國的12位青年學者圍繞深度學習與多語言機器翻譯、大語言模型與多語言人機協同交互、人類語言的認知與腦科學研究、智慧語言教學與語言智能技術、人工智能時代的語言人才培養等議題,展示了他們的研究成果。與會專家學者就相關領域的具體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與交流。
據悉,此次論壇由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人工智能學會語言智能專業委員會主辦,北京外國語大學人工智能與人類語言重點實驗室、教育學院、網絡學院承辦。來自全國人工智能與外語教育領域的專家及青年學者近160余人參加了論壇。(中國教育新聞網 郜云雁)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