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深度學習這么強大,為什么不優先考慮用它解決所有問題?”“用大語言模型來處理轉譯文本,是不是未來的方向?”……近日,在電子科技大學一堂《人工智能》通識課上,同學們積極踴躍提問。這門AI課憑借前沿內容與課堂生動講解,一躍成為校內課程的“頂流”。
“課程面向所有不同知識背景的同學開放。”授課教師、電子科大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教授朱樹元介紹。課程背后,是跨學院跨學科組建成的校級“大課程組”,涵蓋了電子工程、圖像處理、自動控制、軟件工程、英語、藝術等多學科領域的師資力量。
《人工智能》課程是該校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目前推進AI賦能本科教育的縮影。“學院從通識課到專業核心課,從教學模式到評價體系,將人工智能融入了教學全鏈條,為傳統高校教育掀起智能化變革。”信息與通信工程學院院長黃鈺林說。
讓傳統課程做AI加法,關鍵突破口在哪?信通學院給出的答案,是以一批國家級杰出人才領銜課程改革。
在學院,教授李宏亮開設“人工智能基礎”核心課每年覆蓋學院5個專業500余學生,課程先后獲省一流本科課程、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教師袁曉軍、武俊杰等在“智能通訊基礎”等專業課中聚焦人工智能與無線通信、雷達感知深度融合的前沿技術,精選真實科研項目轉化為應用案例、課程設計,融入課堂內容,培養學生“人工智能+X”的復合能力……
“加入AI目標檢測和識別,激活了學生多學科交叉思維方式,嘗試用跨專業他山之石,攻雷達之玉。”雷達原理與系統專業核心課教授周云說。
“通過學習‘人工智能基礎’課,我初次接觸到深度學習人臉識別技術。一位主修古漢語的同學提及,古籍中生僻字繁多且字典查找效率極低。他的困擾激發了我的靈感,既然計算機能‘認識’人臉,是否也能用類似的方法‘認識’結構復雜的漢字?”學院2021級本科生鄧皓宇因為一個靈感,將人臉識別的思路遷移至漢字識別上,開發了一個原型系統,極大地提升了古籍研讀效率。
如今,學院實現專業核心課程群“AI+”升級,“場+路+軟件+硬件+信號+信息+系統”7大核心課程全面融合,每門核心課程融入2—6學時“AI+”知識及應用,構建起“通識素養—核心知識—應用能力”三層次人工智能課程體系。
學院還利用AI開發教學評價平臺——“銀杏智教平臺”,入選了教育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應用場景典型案例。平臺探索始于2019年,在2022年正式投入使用,能夠實時分析教學數據、AI助教、課堂質量評價,為教學管理提供決策支持和反饋意見。
“銀杏智教平臺是一個面向課堂教學的‘教—學—評—管’四位一體化平臺,融合了多個人工智能關鍵技術,包括目標檢測、多模態感知、遷移分析、視覺語言大模型等。”項目負責人許林峰副教授介紹,該系統實時分析師生行為對課堂教學質量進行客觀評價,有效提升了教學管理水平。目前平臺已在學院進行試點,對300余門次本科課程開展AI評教和反饋,助力教師改進教學內容和手段,取得多項積極成效。
“人工智能及其相關技術推動重塑教育生態的速度非常快,學院在‘AI+新工科教育’上的探索,就是要發揮好A+學科優勢,練好數智賦能,信息與智能融通這套智勝拳,為黨和國家培育面向未來的人才。”黃鈺林說。(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記者 陳朝和)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