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通訊員 謝鈺然 石婧雯 記者 劉盾)在廣州城市理工學院(下稱“廣州城理”)“人工智能專項工作坊”里,三十多名教師討論著如何在云服務器上搭建機器學習項目。
作為“人工智能專項工作坊”講師團的一員,電氣工程學院教師柯楠結合自己的原創教學案例“區域電網負荷預測”,向現場的教師們演示了如何在云服務器上搭建機器學習項目,并將其部署到本地,解決專業具體問題。這一幕,正是廣州城理推出“人工智能+課程”深度融合模式,助力教師提升AI教學能力的縮影。
“作為應用型大學,我們要培養能夠支撐產業發展的人才,就必須加強人工智能教學與實踐,增強學生應用人工智能的能力,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廣州城理黨委書記杜小明表示。
隨著《廣州城市理工學院人工智能人才培養方案(2025-2030年)》發布,學校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改革進入了全面加速階段。學校推出系列化、專題化的AI教學工作坊,打造高水平教師隊伍,讓AI走進課堂、融入專業,培養更多懂AI、會創新的應用型人才。
廣州城理校長蘇成說,“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掌握人工智能技術,更要讓他們具備用AI思維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廣州城理構建了“骨干引領、全員普及”的雙層培訓體系,選派骨干教師赴北京大學參加為期8天的“人工智能融入課程”研修班,采用“理論精講+項目實戰”的模式,著重培養教師課程設計與融合創新能力。同時,學校組織Python、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三大模塊的線上基礎課程,為全校教師普及AI基礎知識,為后續課程改革夯實基礎。
如何將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全校課程體系,全面構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生態?今年,學校全面啟動“人工智能與教育創新”系列研討,連續組織多場研討會,各學院教師積極參與課程設計,共同勾勒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學的實踐路徑。
廣州城理組建“人工智能專項工作坊”,成立由多學院教師組成的講師團,帶動全校教師共學共創。講師團深入學校各學院,開展針對本專業的“小灶式”工作坊。在他們指導下,學校很多專業將通用的AI技術轉化為解決本專業具體問題的教學案例,有效打通了從技術到課堂的“最后一公里”。
北大研修班學員、珠寶學院服裝與服飾設計專業教師劉佳在“虛擬服裝制作與應用”課上,通過AI生成面料紋理和版型草圖,讓學生能更快看到設計成型的效果。劉佳還總結了北大研修班、課堂實踐等經驗,與學院其他專業授課教師深入研討。骨干引領、全員普及,廣州城理這樣的人工智能專項行動在各學院持續進行中。
為更好地提升教師AI教學能力,廣州城理投入600余萬元建設新一代人工智能實驗中心,并與華為等企業共建實訓平臺。系統化的推進機制,激發了教師們的教學改革新活力。方案實施數月來,學校已收到101門“人工智能+課程”立項申報,覆蓋學校多個專業領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