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課程資源筑“供給鏈”、以多元活動筑“協同鏈”、以行走課堂筑“實踐鏈”……近年來,河北城鄉建設學校黨委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探索實踐“黨建領航·三鏈驅動”模式,讓思政教育從課堂延伸到生活、從理論落地到實踐,取得了良好成效。
課程筑基:優質資源破解銜接難題
“中職學生思維活躍但抽象理解能力較弱,思政課要讓理論‘接地氣’,才能入腦入心。”校黨委書記張福仁在思政課建設領導小組會議上的發言,道出了課程資源建設的核心思路。學校將資源開發作為一體化建設的“基礎工程”,通過黨委統籌、校際聯動、成果共享,構建起覆蓋各學段的思政內容支撐體系。
校領導下沉教學一線帶頭講思政課成為課程建設的“風向標”。張福仁每月走進思政課堂,結合河北建設行業發展史,解讀黨的創新理論;校長尹輝增以“雄安建設中的青年擔當”為題,用鮮活案例點燃學生奮斗激情。“校長講到雄安新區建設者們的奮斗故事時,我真切感受到職業教育與國家發展的緊密聯系。”施工24—1班學生徐銣銥說。
作為河北省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共同體參與單位,該校教師團隊聯合兄弟院校打造的《筑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愛國基石,筑時代夢想》兩門課程,代表河北省中職學校成功入選教育部全國思政“好課”。
“針對中職學段,我們加入了建筑行業模范的奮斗故事,比如優秀校友王二宗從太行山區學子成長為全國技能大賽獲獎者的經歷,讓學生看到‘工匠精神’的真實模樣。”思政課教師楊志華介紹。
如今,該校編纂的中職思想政治四門必修課集體備課教案集和“故事思政”典型案例集,收錄了80余個來自河北本地的典型案例,成為多所院校的“教學寶典”。
活動搭橋:校際協同打破學段壁壘
“小學講‘愛國是什么’,初中講‘愛國為什么’,中職要講‘愛國怎么做’,這就是一體化銜接的關鍵。”在2024年11月組織召開新時代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集體備課會上,河北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教授李月波的點評直擊核心。這場匯集80余名跨學段教師的研討會,通過說課展示、專家點評、分組研討等環節,理清了“啟蒙—認知—實踐—深化”的育人邏輯。
師資隊伍建設是協同育人的核心支撐。2024年,學校承辦的國培項目創新推出“專家講座+工坊研學+基地實踐+案例研討”模式,百余名參訓教師在“導師伴學”機制下深耕細研。多位教師精心設計研磨的《建筑中的紅色記憶》等課程,成為本次培訓優秀成果。
該校還與省內多所高職院校簽署思政一體化共建協議,建立職業教育中高本跨學段集體備課制度,共建“青馬工程”學生結對計劃。
在河北博物院的館校合作中,中高職學生共同擔任“紅色講解員”,中職生負責講解革命文物的工藝特點,高職生解讀歷史背景,分工協作讓紅色教育更具層次感。“和學長學姐一起講解時,我不僅加深了對歷史的理解,更明確了未來的學習方向。”學生講解員、機電24-2班巴浩遠說。
實踐賦能:行走課堂激活育人實效
“站在雄安新區的建設工地上,課本里的‘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都變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現實。”2025年國慶前夕,參加“踏尋足跡,走進雄安”研學活動的市政24—1班學生張博雅,在日記中記錄下真切感悟。學校省級思政教師創新團隊帶領學生紅色宣講團,走進雄安新區的建設現場、生態濕地和規劃展館,讓學生在實地觀察中感受時代脈搏。
結合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學校組織師生走進河北博物院“抗日烽火——英雄河北”專題展覽,講解員生動講述的冀中地道戰、狼牙山五壯士等故事,讓革命文物成為“活教材”。學校教師還將觀摩學到的“革命文物教學轉化”方法,開發出適合不同學段的實踐方案,在省內多所學校推廣。
學校在今年職教周期間舉辦的“手繪風箏 放飛夢想”思政特色活動,吸引138名學生參與。思政教師指導學生將雄安建設藍圖、西柏坡紅色地標、河北古建筑元素繪于風箏之上,讓風箏成為流動的思政課堂,在制作與放飛中傳遞愛國情感。
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河北城鄉建設學校已兩次在全國職業教育專題會議上分享思政教育教學改革、城建育人模式經驗,相關成果入選全國典型案例。(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周洪松)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