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作為山水相連的友好鄰邦,兩國協同共進,交流合作日趨密切。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推進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攜手構建中泰命運共同體,成為中泰兩國人民福祉和未來發展的新時代內涵。
今年初印發的《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明確了“到2027年,教育強國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效”“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的主要目標。中國致力于在世界舞臺上成為教育現代化的示范者、教育變革的引領者、教育可持續發展的貢獻者和全球教育合作的推動者,最終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強國。
新中國成立初期,泰國來華留學生總數不到10人。受益于中泰建交和改革開放,留學生教育迎來發展黃金期,兩國教育合作交流逐步發展,留學生人數實現快速增長。近年來,隨著中泰兩國不斷拓展合作領域、深化人文交流、互認學歷學位、締結互免簽證協定,中國在泰留學生與泰國來華留學生數量顯著上升,中泰已互為留學生重要生源地。

上海交通大學中泰師生
中泰教育交流歷史源遠流長
中泰兩國交往歷史悠久,早期可追溯至漢唐,于明朝最為繁盛。《梁書》卷五十四《諸夷傳》記載:“盤盤國,宋文帝元嘉,孝武孝建、大明中,并遣使貢獻。”兩國早期交流以貿易和宗教為主,后來逐步拓展至科學技術、醫藥文學和移居移民等。
1975年7月1日,中泰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雙方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中泰關系的穩步發展奠定了兩國經濟貿易發展的牢固基礎,有效推動了教育文化交流。20世紀90年代,中泰兩國的教育合作仍處于交流探索階段。進入21世紀,兩國明確將教育作為雙方合作的重點領域,突破傳統教育團體互訪和留學生交流方式,開創合作辦學新模式,為兩國教育交流注入新活力。近年來,中國逐漸成為在泰留學人數最多的國家,泰國來華留學生數量亦保持顯著上升趨勢,中泰教育領域交流合作日益緊密,在互聯互通、互學互鑒中展現出蓬勃生機與活力。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為全球發展開辟了新空間,為國際合作打造了新平臺,中泰教育合作交流的內容和范圍進一步深化與擴大。2025年中泰命運共同體建設的聯合聲明強調,人文交流是兩國關系的基石,同意加強文化、教育、職業技能、社會文化和語言技能提升合作。兩國在人才培養和科學文化領域的密切合作,為構建更加穩定、更加繁榮、更可持續的中泰命運共同體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泰高等教育合作的主要形式和積極影響
高等教育在教育合作體系中比重大、意義深,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關鍵渠道,更是衡量兩國教育合作質量的重要標準。當前,中泰兩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的交流合作緊密且富有成效。雙方秉持普通高等教育與職業高等教育并行發展的戰略思路,持續推進兩國教育資源與人才培養的廣泛交流,為兩國教育合作的深化與拓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普通高等教育是中泰教育合作交流的重點領域,其發展歷程從單向交流逐步走向多元協作。最初,教育合作以泰國留學生來華為主,學生主要學習中文、醫藥學等專業。隨著中泰教育合作的不斷深化以及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孔子學院在泰國多所高校設立,成為高等教育廣泛合作的先遣與基石。在此背景下,合作辦學、聯合培養逐漸成為主流模式,雙學位與聯合學位項目迅速興起,涵蓋商貿、文旅、理工等多個學科領域。同時,雙方充分發揮雙語優勢,致力于培養交叉學科的多元復合型人才。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聯盟的建立,進一步鞏固了合作成果、拓寬了互通渠道,為區域高等教育交流提供了堅實的體制保障。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職教“出海”戰略與泰國教育改革的關鍵,承擔著培養國際化專業技術人才的重任。魯班工坊作為中泰職教合作的典范,開創了品牌化、體系化的先河,通過“語言+職業技能”的培養模式,穩定輸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復合型人才。中泰職教聯盟的成立,以完善的產教融合模式與平臺化合作體系,拓寬學生的學習與發展空間。中泰職教合作以復合型人才為“點”,產教研融合為“線”,平臺化合作為“面”,構建起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職業高等教育合作模式,為全球職業教育合作提供了有益借鑒。
在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引領下,中泰高等教育務實合作取得豐碩成果。兩國在留學互訪、學術研究、校企合作、師生互派、職業教育和文化交流等方面開展了廣泛而深入的合作,教育合作內容不斷拓展、范圍不斷擴大、層次不斷提升,為雙方教育發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注入不竭動力,助推全球教育交流的擴大與深化。
作為中泰多領域合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增長點,中泰高等教育合作促進了兩國政治、經貿、科技、文化和社會等方面的交流和發展。雙方在數字經濟、科技創新、綠色發展、互聯互通等方面加強合作,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民間團體和個人參與到中泰發展事業中,人文交流的日益密切為地區平穩發展注入了更多確定性。經濟貿易增長、科技產業升級、資源設施共建、國際人文交流反之為教育合作厚植沃土、激發活力。中泰命運共同體建設在兩國合作過程中得到充分實踐和詮釋。

泰國駐滬總領事彬娜·安平樂參加上海交通大學國際文化交流活動
中泰學生交流特點
留學生教育是國際教育合作交流的重要方式,中泰留學生往來情況是兩國教育合作深化的縮影。自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泰國來華留學人數明顯增長,憑借高性價比的高等教育資源,泰國已成為中國學生留學的熱門目的地之一。
近年來,泰國學生赴華深造的方式正悄然發生結構性變化。一是逐漸打破短期進修和中文學習為主的留學格局。隨著教育合作形式的豐富,來華接受學歷教育的泰國留學生比例在逐年增加,醫學、工科、經濟和管理學等相關專業成為新熱門學科,碩、博層次的留學生人數呈明顯上升趨勢。二是學生中文基礎良好,國際化適應水平高。目前來華留學的泰國學生大多是來自私立和國立中學的畢業生,他們具有良好的中英文水平和國際適應能力,是極具國際競爭潛力的人才。三是獎學金資格成為重要驅動力。在國際教育競爭日趨激烈的大環境下,中國政府依托國家、地方、高校多級獎學金項目大力吸引留學生,還有部分泰國學生獲得本國政府獎學金支持,少部分學生受到社會企業和基金會的資助,顯著提升了泰國學生的來華意向與在華表現。
中國學生赴泰留學的核心驅動力在于其“低成本、高效率”的留學優勢。泰國高等教育“寬進嚴出”,創造更多入學機會和學歷保證;職業教育注重靈活實踐,實現學術提升與差異化發展的雙重收益;部分高校以中、英、泰三語國際課程和專屬培養計劃提升學生語言能力與全球競爭力。此外,泰國學費和生活成本遠低于歐美,簽證流程高效簡捷;本地高校提供住宿、醫療和生活管理服務,為學生提供優質生活保障。依托泰國旅游業發達、自然環境優渥等條件,留學生在深度人文交流與沉浸式留學體驗中得以實現多維留學收益。
近年來,兩國合作交流的深度和廣度日益提升,也為兩國留學生畢業后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元的平臺和選擇,其職業發展主要分為以下三種路徑:
憑借海歸身份,回流本國發展。隨著經濟飛速發展和國際形象提升,中泰兩國對國際化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相繼制定了創業扶持、歸國落戶、科研資助、稅收優惠、子女教育等一系列吸引海歸人才的戰略舉措。對留學生而言,在本土工作環境中,更容易融入熟悉的工作生態,建立良好的人際網絡,并制定更精準的長遠職業規劃。憑借海外求學經歷的優勢,海歸人才的工作選擇主要分為三個方向:以文化兼容優勢入職中泰企業,以國際治理素養入職政府部門,以跨文化商務能力入職跨境企業。同時,中泰英三語的跨文化溝通能力使他們的職業競爭力顯著高于本土學生,有望獲得更高的薪資待遇和更好的職業發展前景。
認同國家發展潛力,留在當地深耕。對于留華泰國學生,中國龐大的就業市場、成熟的產業生態和開放的工作環境為他們提供了廣闊發展空間;對于在泰中國學生,泰國借助BOI工作簽證、LTR簽證等核心政策支撐,疊加高于本土應屆生的薪酬水平,形成了兼具制度優勢與經濟激勵的系統性人才集聚機制。憑借文化融通與環境熟稔,中泰留學生在國際就業市場中脫穎而出,填補了兩國不同領域國際人才鏈上的關鍵缺口。
發揮多邊優勢,赴全球深度探索。歐美等發達國家工作環境優渥、薪資可觀,且企業文化氛圍對留學生群體具有較大吸引力。憑借豐富的海外經歷和多元文化背景,留學生更容易迅速完成在地化嵌入與文化沖擊消解;憑借國際視野和創新思維,其在國際事務磋商、貿易規則對接及跨國商務運營中展現出獨特優勢。因此,走向國際已超越一般職業路徑,成為資本增殖與身份再生考量下的高潛力策略選擇。
中泰高等教育合作深化實踐的方向
完善留學政策制度和服務保障體系。留學教育作為國家軟實力建設和全球教育治理體系變革的重要內容,對于傳遞本國文化、提升教育國際影響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完善的留學政策制度和服務保障體系,是擴大規模、優化結構、規范管理和提升質量的必然要求。中泰留學教育應以“標準共建、管理共治、發展共享”為主線,聚焦國際教育能力建設。一是完善留學生入學考核,嚴控留學教育質量,全面提升全球人才培養和集聚能力;二是重視教育國際化發展和管理團隊服務水平,提高國際競爭力;三是加強留學生實習、就業指導并完善相關政策,深化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為留學生職業發展做好基礎支撐;四是推動跨文化交流工作走深走實,促進文明交流互鑒、師生互聯共融,增強學生全球勝任力。
結合兩國國情和辦學實際,中泰留學教育仍面臨若干亟待解決的問題。如中國政府及地區獎學金管理和評估機制有待完善,高校作為獎學金歸口單位,制定更加靈活的獎勵政策可有效提高獎學金使用質量和效益;需要正確理解留學生“趨同化”管理,尊重群體“差異性”,實現差異資源的正向轉化;做好國情教育,鼓勵留學生參與社會實踐,以多種形式引導留學生深度了解中國基本國情和時代發展。當前,泰國的社會穩定性與國際形象方面仍有提升空間;部分國際項目質量參差不齊,其高校國際化戰略須由“體驗導向”轉向“學術導向”。
加強校際校企合作。一是科研共建,促進科學技術雙贏發展。中泰兩國在科研領域各具優勢:中國在基礎學科研究方面處于領先地位,科研成果豐碩,發展潛力巨大;泰國憑借其獨特的生態資源和地理區位優勢,為科研提供了豐富的樣本和應用場景。此外,泰國作為東盟的重要一員,其在區域內的影響力也為科研成果的落地轉化提供了廣闊平臺。在此基礎上,中泰兩國的科研合作已取得顯著成果。如中國海洋大學與泰國農業大學合作成立的中泰海洋和水產中心,以及位于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的中泰東盟創新港,都是兩國高校充分發揮各自科研優勢、攜手推進科研合作的成功典范。展望未來,雙方應進一步加強在生態環境保護、海洋資源開發、可持續發展等領域的合作,推動科研成果從理論到實踐的高效轉化,為兩國乃至東盟地區的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二是資源共享,推動資源互通揚長補短。在師資方面,通過互派教師和組織學生短期游學,將本國院校差異化知識體系引入對方院校,為學生帶來多元視角,促進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融合。軟硬件方面,共享數字化設備、科研基地和實踐場所,利用本國院校優勢資源,彌補對方院校不足,提升教育鏈條的完備性。資源共享實現了人力、物力的高效利用和自由流通,減少重復建設,提升了特定領域的發展水平,確保了中泰院校教育體系的廣度與深度。
三是校企合作,激發技術創新人才引領。中泰校企合作為兩國前沿高新技術、社會公共服務、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發展培育大量高素質技能人才。通過校企協同育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統籌協調平臺、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配置,加速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這種合作模式促進跨界融合與協同創新,構建國際化人才流動生態,推動學生雙向交流和多維度能力提升,有效賦能技能型、創新型社會的構建與發展,為區域發展戰略提供強大人才支撐。
發揮群體地域優勢。中泰留學生是教育合作的實踐者和代言人,是中泰文化交流的民間使者。應通過留學期間的專業學習、社會實踐和文化體驗,培養和塑造其合作意識和國際責任感,作為跨文化交流的能動主體,充分發揮加深了解、消解誤讀的作用,用具體實踐闡釋可感知、可驗證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泰國華僑作為中華文化海外傳承者、泰國文化的學習者和參與者,在兩國文化交流互鑒中發揮著重要橋梁和紐帶作用。他們致力于中華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在泰國創辦華校,組織文化、節日慶典活動,加深了中泰兩國人民的相互理解和深厚友誼,切實推動兩國友好關系的深入發展。在未來兩國教育交流合作中,可進一步借助這一群體的熱情和力量,持續激發中泰教育合作新內涵和新活力。
我國西南地區作為輻射南亞、東南亞的樞紐,對區域協同發展和深化多層次合作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未來應進一步發揮廣西、云貴、四川院校在對泰教育合作中的示范引領作用,完善“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泰中教育聯盟”“中國-東盟工科大學聯盟”等長效合作機制,持續深化中泰在人才培養、聯合辦學、學術研究等方面的教育合作,加快中泰教育共同體向縱深推進,為多邊關系的協同發展注入動力。
搭建數智化協作體系。隨著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深入推進,數字平臺、資源和工具在教育領域的影響力日益凸顯,極大提升了教育合作的便捷性、多元性和緊密性,顯著提高了合作效率與效益,成為中泰教育合作的關鍵要素。
搭建數字化協作平臺,推動中泰教育合作邁向新高度。“好的大學,沒有圍墻。”在數字化與智能化浪潮中,中泰教育合作擁有廣闊發展前景。搭建并完善慕課平臺,對接中國慕課與Thai MOOC,提升教育公共服務的普惠性、可及性和便捷性;互相開放數字圖書館,降低信息獲取門檻與成本;建設高校學術交流線上平臺,在國際語境下催化思維碰撞與科研協作;在職業教育領域,通過共建數字化培訓平臺并完善線上職業認證體系,有效彌合國別差異與校企鴻溝,促進職業教育資源均衡分配與協同發展。
把握人工智能紅利,賦能個性化教育實踐。當前,人工智能技術蓬勃發展,大語言模型如DeepSeek、ChatGPT等廣泛應用,機器學習與模式識別不斷深化。應匯集兩國數字教育資源,探索可行路徑,提供個性化輔助教學,進行課程分析與優化,全方位豐富優化教研體系;開展“AI+專業”中泰聯合培養項目,培養滿足新時代需求的數字人才。
未來,中泰教育合作應以數字化協作平臺為基礎,以人工智能技術為驅動,構建全方位數智化協作體系,以教育數智化賦能教育合作高質量發展。
泰國長期奉行對華友好政策,重視對華外交與合作,在關鍵領域相互促進、形成合力,推動中泰共同發展與繁榮。泰國國際化辦學水準較高,國際化課程體系發展迅速,其發布《國家20年發展戰略規劃》推動形成中泰東盟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和中泰命運共同體的提出,推動兩國教育、科技、人才領域的交流合作邁向高質量發展。中泰建交50年來,在戰略需求與外交發展的推動下,兩國教育合作從上世紀末破冰探路、本世紀初攜手深耕,到如今多元共榮、融合共生,形成了政策互助、資源互利、人才互送、成果互享的成熟合作新生態。中泰教育合作的成功經驗,將成為全球教育合作的重要借鑒,助力構建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續的全球教育治理體系,為推動全球教育發展、促進文明交流互鑒貢獻更多中國智慧、中國方案、中國力量。(作者金永強就職于上海交通大學浦江國際學院學生事務辦公室,彭小軒系浦江國際學院本科生。本文圖片由上海交通大學浦江國際學院提供)
來源:《神州學人》(2025年第11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