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博白縣那林鎮的鄉間村落,每到下午放學時分,雙六村巨門垌屯課后“六互”學習小組那寬敞明亮的活動場所里,便坐滿了專心學習的孩子。一位雙鬢斑白的長者穿行其間,不時俯身輔導。這位長者,便是不久前榮獲“全區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稱號的退休教師、中共黨員李其旭。從三尺講臺到村屯“學堂”,他用實際行動完美詮釋了“離崗不離黨,退休不褪色”的深刻內涵。
初心如磐:從“李主任”到“孩子王”
1954年出生的李其旭,1972年踏上講臺,1974年光榮入黨,是一位擁有53年教齡和51年黨齡的“老黃牛”,他將畢生心血傾注在家鄉的教育事業上。在漫長的執教生涯中,他先后教過小學語文、數學以及初中物理等多門學科,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全科教師”,曾榮獲玉林市優秀教師、博白縣教育教學成果獎、那林鎮優秀共產黨員等諸多榮譽。
2015年,李其旭從那林鎮第一初級中學總務主任的崗位上光榮退休,雖然離開了熟悉的校園,但他心中牽掛的卻依然是孩子們的教育。
2022年,一個名為“六互”的課后學習小組在雙六村巨門垌屯成立。“六互”指相互學習、相互教育、相互引領、相互幫助、相互監督、相互成長。該小組成立的初衷,是為了解決村里學生,尤其是留守兒童放學后無人看管、作業無人輔導的“管理真空”難題。小組采用5—8人一組的形式,在責任教師的輔導下,坐在一起認真完成作業。而李其旭,正是這個學習小組的責任教師之一。
“當時看到村里的孩子,特別是留守兒童,放學后就像‘放羊’一樣,作業沒人管,安全也讓人擔心。”李其旭說,“看到孩子們求知的眼神,我覺得自己還有用武之地。”就這樣,他從過去學校里的“李主任”轉型為現在村里的“孩子王”,帶領村里的孩子在知識的海洋里繼續遨游。
春風化雨:“傳授知識,是我最開心的事”
每天下午放學后,那林鎮雙六村巨門垌屯的孩子們背著書包,三三兩兩地朝著由村民自愿捐出宅基地、愛心人士集資建成的學習小組活動場所走去,那里是他們放學后向往的地方。孩子們在李其旭等責任教師的指導下,安靜地做作業、閱讀書籍,有時還會開展一些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志愿服務活動。
“學生放學來到這里,我來輔導他們做功課,發揮自己的余熱,傳授他們多一些知識,這對我來說是一件非常開心的事。”看著孩子們專注學習的神情,李其旭的臉上總是洋溢著滿足的笑容。“以前放學回家,遇到不會做的題目,爺爺奶奶也幫不上忙,現在好了,遇到難題隨時可以問李爺爺。”說到李其旭,那林鎮雙六村小學學生李思宇眼里滿是對他的敬重。
“我們最擔心的就是孩子放學后那段時間,既要操心他們的安全,又輔導不了作業。現在好了,孩子放在學習小組,有李老師輔導,我們一百個放心!看著孩子的成績取得進步,我們全村人都從心底里感激李老師的付出!”對于村民郭秀梅而言,這份守護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
星火燎原:“銀發”力量繪就鄉村教育嶄新畫卷
李其旭在巨門垌屯點燃的教育星火,如今已呈燎原之勢。雙六村“六互”學習小組的成功實踐,有效破解了當地農村學生課后輔導和留守兒童照料的難題。
在李其旭的影響下,他的愛人吳安芬——那林鎮雙六村小學的退休教師,也經常參與到課后輔導工作中。更令人欣喜的是,在他的榜樣示范下,越來越多的老黨員、老教師主動加入關心下一代的工作中來,用自己的人生閱歷和知識儲備,為鄉村教育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五老”隊伍的“銀發力量”在這片熱土上熠熠生輝。
目前,那林鎮12個行政村267個屯已全面推廣組建“六互”學習小組,惠及學生超過5000名。從老黨員講紅色故事,到老教師輔導功課,再到鄉賢捐資捐物,一股關心下一代、培育新風尚的暖流在那林鎮緩緩涌動,共同繪就了一幅“老有所為、幼有所教”的鄉村教育嶄新畫卷。
2025年10月,李其旭榮獲“全區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稱號。面對榮譽,李其旭十分淡然,他說:“我只是做了一名普通黨員和人民教師應該做的事。孩子們能健康成長、學有所成,就是對我最大的褒獎。”質樸的話語背后,是一名老黨員跨越半個世紀的初心守望。(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宋艷婷 記者 歐金昌)

李其旭老師正在輔導學生。通訊員宋艷婷供圖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