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施劍松)“我的恐龍在云朵里跳舞,因為它今天特別開心!”日前,在首都師范大學附屬幼兒園的活動現場,一名孩子舉著自己的畫作,興致勃勃地向老師描述著腦海中的奇幻世界。老師輕輕蹲下身,平視著孩子的眼睛,耐心傾聽并記錄下這一句充滿童真的表達。這個溫馨場景,正是北京“童言心語 點亮未來”項目在試點學校落地見效的生動縮影。
2024年,北京市教委、市語委啟動“童言心語 點亮未來”品牌活動,創新推動語言文字與學前教育深度融合。日前,北京市青少年語言文化素養提升行動啟動儀式暨“童言心語”創新成果展示活動在首都師范大學舉行。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市教委主任、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導室主任李奕說,“新時代北京市語言文字工作,正從‘人人會說普通話、人人能用規范字’的高位普及,邁向‘重內涵、提品質、強效能’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北京市教委語言文字工作處處長介紹,北京確立了“雙融雙筑雙提升”核心思路,即通過“語教融合”與“數智融合”構建線上線下友好型語言環境,幫助青少年筑牢“規范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和“傳承中華優秀語言文化”兩種意識。
北京市教委和市語委確定了促進青少年語言文化素養提升五大行動。分別是素養監測行動:聯合中國傳媒大學研制素養評估體系,由首都師范大學牽頭遴選覆蓋大中小幼全學段的試點校,通過標準化監測生成精準評估報告;品牌孵化行動:針對監測中發現的不足,持續深化“童言心語”等活動,同時打造“新域新質”教育活動,匯聚家校社力量讓素養提升融入日常;資源融通行動:借助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構建智慧服務體系,探索“伴隨式、無感化”素養監測辦法,打破校際、區域壁壘;環境優化行動:強化教師培訓、開展家長公益講座、建設“市級青少年語言文化實踐工坊”,營造家校社協同的語言文化培育氛圍;創新傳播行動:打造多媒介宣傳矩陣,拓寬青少年視野。
“童言心語”活動作為行動的先行先試項目,聚焦5至8歲兒童“能聽會說”能力培養,構建起“表征—傾聽—分享”三位一體的互動支持體系,而AI技術融入,更讓語言教育煥發活力。在首師大附屬幼兒園,園所構建漣漪式情感教育體系,通過AI賦能教師研訓;在定慧里小學,AI重構書寫評價機制,能實時生成多維度個性化診斷報告,精準識別學生筆畫結構和坐姿筆順問題。
首都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學院副院長王異芳教授說,項目啟動一年多來,已收集師幼對話6700余條、兒童“畫話”作品2500余幅、親子共創作品320余個。
“語言文字是串聯起教育發展、文化傳承與社會建設的關鍵脈絡。做好新時代語言文字工作,對于服務國家戰略發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具有重要意義。”李奕說。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