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訊(記者 周洪松)日前,在第五屆全國錢學森班(院、校)工作論壇開幕式上,河北省保定市第十七中學被正式授牌“保定市錢學森學校”,成為全國第十所、河北省唯一一所錢學森學校。
近年來,保定十七中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蘊與紅色基因,以“學思結合、知行統一”校訓為引領,深耕科技教育,努力構建“大成智慧”育人新生態。
“基礎+拓展+實踐”三級課程體系是該校為學生搭建的成長階梯。在這一框架下,學生從夯實知識根基到動手實踐創新,一步步在科學星空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坐標。
在基礎課程中,學生們主動獲取知識,將科學原理內化于心;在拓展課程里,AI小組運用單片機技術打造“智能物聯充電站”,韓博文同學研發的“自行車違規載人預警裝置”獲專家認可;實踐課程層面,“智能草莓種植溫室”項目讓現代農業科技在校園里落地生“花”。“你想象不到,這個充電站我們重做了多少次。”初二AI小組的王明軒指著作品,語氣里滿是自豪。
“我們不要求每個學生都成為科學家,但要為他們種下科學的種子。”學校黨總支書記孫寧的這句話,道出了該校科學教育的初心。
通過科技社團、科技研學、科創比賽、“名家大師進校園”及科技節等多元途徑,該校積極拓展科學教育途徑,為學生搭建起激發科學潛能的平臺。據統計,近三年,該校學生在各類科技競賽中獲獎百余項,學校榮獲“全國中小學科學教育實驗校”“全國青少年人工智能活動特色單位”等多項國家級和省級榮譽。
創客教室里,南潔涵、劉鈞月同學專注調試獲獎作品《基于人臉識別與AI助手的家校互動系統》;實驗室中,陳若涵同學展示榮獲全國一等獎的項目“中國‘芯’助力中國夢”;科技節上,水火箭一飛沖天,如同載著學子夢想飛向遠方……如今,該校校園里的科學氣息無處不在。
科學家精神的傳承在保定十七中不是口號,而是融入日常的實踐。每周的“科學家精神講堂”、道路旁的錢學森名言、“錢學森圖書館”“青春書屋”等實體空間,共同構建起與偉大靈魂對話的育人場域。
這種浸潤式教育,深刻影響著學子們的思想與行動。南潔涵同學在實驗日志中寫道:“每次想放棄,我就會想起錢學森先生從零開始的故事。”陳若涵在參加北京大學“北斗時空智能科技創新訓練營”后感慨:“站在北斗系統藍圖前,使命感油然而生,我懂得了什么是當代青少年的責任與擔當。”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