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身弧度要均勻,捆扎間隔保持約20厘米!”日前,湖南省漣源市荷塘鎮中心小學的操場上,孩子們全神貫注扎制稻草稈龍,數學老師講解幾何圖形,體育老師指導動作角度,美術老師同步教學“稈龍點睛”……這條源自清順治年間的草龍,不再是塵封的非遺符號,而成為一堂融合多學科的實踐課。
在漣源,這樣的教學場景并非個例。近年來,漣源市以首屆湖南省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鄉村學校利用地方資源開展跨學科融合教學研究”為抓手,項目基地學校扎實推動非遺技藝、農耕文化、自然景觀走進課堂,通過跨學科融合教學,讓鄉土寶藏煥發教育魅力。
非遺“破圈”,老手藝串起新課堂
“稻草、竹篾皆來自鄉土,制作過程蘊含工匠精神,是農村孩子接觸傳統文化的最佳載體。”荷塘鎮中心學校校長陳小波說。荷塘鎮中心小學自2019年起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選擇稈龍燈作為切入點。
在省級非遺傳承人毛建軍的指導下,該校教師團隊開發出系列課程:勞動課學習搓繩扎龍、數學課測量弧度與計算用料、語文課創作稈龍燈故事、體育課編排舞龍動作、美術課繪制龍鱗紋樣……一門非遺傳統手藝,串起了多學科知識體系。
楓坪鎮中心學校的儺獅舞操創意十足,外聘的非遺傳承人謝宇棟先培訓校內教師,把該鄉鎮流傳的108個傳統故事轉化為8個操節段落;古塘鄉中心學校則將梅山棕編融入美術、語文、勞動技術等課程。
這些非遺課程不僅豐富了教學形式,更帶來了意外收獲。楓坪鎮中心學校九年級學生劉召衛曾是成績中下游的“沉默者”,加入儺獅舞操團隊并登上春晚舞臺后,不僅成績躍升至年級前列,更變得自信開朗。“非遺學習激發的內驅力,是課本無法替代的。”班主任鄧愛如老師說。
扎根鄉土,生產資源成為“活教材”
“家鄉的一草一木,都是最好的教具。”這一理念已成為漣源鄉村教師的共識。
橋頭河鎮中心小學以當地特產蘿卜為主題,開發“響脆蘿卜”勞動課程。學生從播種到收獲全程參與,數學課測產計算、語文課寫觀察日記、科學課探究生長規律。該課程已入選國家智慧教育平臺,90%以上的學生能獨立完成種植。
三一學校則利用本地豐富的竹資源,開發“竹文化”系列課程:美術課繪制竹紋圖案、音樂課編排竹竿舞、勞動課學習竹編技藝,城鄉結對幫扶更讓農村孩子的竹編作品走進城區展覽。
坐擁國家地質公園資源的湄江鎮長春聯校,將課堂搬到山林間。“巖石探秘”“水資源探究”等科考活動中,學生親手觸摸巖層、觀察地質變遷,把抽象的地理、科學知識轉化為直觀體驗。
打破壁壘,機制創新支撐教學變革
漣源鄉村教育的蛻變,離不開機制保障與多方協同。漣源投入5586萬元改善鄉村學校硬件,補充618名教師,補齊音樂、體育、美術等緊缺學科師資短板。
各學校紛紛建立特色保障體系,荷塘鎮中心小學構建制度、資源、師資“三位一體”機制,將非遺納入校本課程,制定三年規劃,還籌建校內博物館;橋頭河鎮中心小學組建由鄉賢、家長和農技能手組成的教學實踐組,每周開展勞動教育實踐。
城鄉協同亦成為突破點。漣源市教育科學研究所推動組建“項目式學習教研共同體”,通過線上平臺實現城區骨干教師與鄉村教師線上集體備課。“辣椒的生長”跨校項目中,鄉村學生負責田間種植實踐,城區學生專注數據分析,共同協作計算種植密度、記錄生長曲線、撰寫觀察日記,城鄉資源互補讓教學效果倍增。
如今,荷塘鎮中心小學正編寫分年級稈龍燈教材,計劃引入VR技術建設線上博物館;梅山棕編、儺面獅舞等課程已成為各校名片。漣源用實踐證明:鄉村教育不必照搬城市模式,只要深挖本土資源、打破學科壁壘,也能培養出熱愛鄉土、知行合一的新時代建設者。(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通訊員? 曾丹??周文賓 譚斗星?記者 陽錫葉)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