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學后很長一段時間,在媒體上有不少學生、家長和老師都參與了一項熱烈的討論—學生的標準發型問題。起因是一些中小學校要求學生入校時要理統一的標準發型,比如有的學校規定標準發型是:男生必須留平頭,女生必須留齊耳短發;還有的學校會向學生發放“學生標準發型”示意圖,讓學生拿給理發師傅;更有一些學校強調頭發長度,開學后由老師目測篩選出疑似頭發過長的孩子,頭發長的都要去剪。曾經有一則報道,一位家長帶孩子去剪了兩次頭發才勉強過關。為此還發生過一些爭執,有一位學生及其家長堅決不認同學校的做法,最終打了市里的政務熱線尋求解決;還有一位學生寧可不去上學也不剪學校要求的標準發型。
對于學生發型的統一,并沒有任何規章制度明確支持這些學校的做法,也沒有相關文件表明學校沒有權力這么做。2004年執行的《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修訂)》只要求學生“穿戴整潔、樸素大方,不燙發,不染發,不化妝,不佩戴首飾,男生不留長發,女生不穿高跟鞋”,也并未對具體的發型、頭發長度作統一的規定,學校對發型作統一要求或不作要求都是可以的,這的確是學校可以自行做主的。
但學校是否有必要為學生規定一個標準發型,在網上也引發了爭論,有明顯的分歧。表示支持的人認為,學生就應該有“學生樣”,學生時代要以學習為主,不能太分心追求發型等外在形象的個性化;還有支持者認為,發型統一就跟校服統一一樣,都是讓學生避免分心和攀比的有效措施。反對的人顯然更多,認為只要孩子的發型不妨礙學習、運動和生活,不過分怪異,外表總體形象積極健康、樸素大方,各種發型就都應該允許,每個孩子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外表特征、習慣愛好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型。
對于這場爭論,一些學校也為自己統一標準發型的做法作出了解釋。某學校表示,這其實是多年來學校的一個傳統要求,長久以來一直都沒有學生和家長提出過異議,只是這幾年才逐漸有了不同的聲音。采訪中還有學校表示,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要求,是因為有個別學生留怪異發型的先例,如某個男生留的雖是短發,但后面還有一個長長的細辮子,還有的男生側面、后面都剃光,只留頭頂一層,如果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發型,事后再作個別要求就沒有依據。總之,如不給出一個標準發型,很可能會有各種雖符合短發要求卻夸張怪異的發型出現。
今天,筆者多少也能理解這些學校的初衷。筆者曾參觀過一些亞洲其他地區和歐美的學校,刻意觀察過不同學校的學生風貌。規矩不嚴的學校,小學高年級的孩子就有化妝的現象,一些中學的孩子更是有戴耳環和文身的現象。而同一文化背景下的其他一些對學生外表有要求的地區和學校,往往就能杜絕這些現象,學生都比較單純樸素,可見學校是否對學生的外表有要求對校風的影響很大。相信那些給孩子訂立了標準發型的學校也一定有同樣的考慮,要維護學校的風氣就必須訂立嚴格的規矩。
但規矩該如何立卻很有講究。如果僅僅是要杜絕一些個別現象,就強求所有孩子都統一發型,這是不是有些得不償失了。統一發型與統一校服有些不同,校服的統一有利于展現學校的文化和整體風貌,有利于學生活動;校服還可以杜絕學生之間的攀比,比如若有孩子穿了高檔的名牌衣服,就會讓家庭經濟條件有限的孩子心理不平衡,攀比現象還會讓學生分散注意力,不能專心學習。同時,專業的校服在設計之初就考慮了不同體型孩子的穿著美感和適應性問題,盡可能備全各種尺碼。發型與校服就不同了,發型是更加個人化的東西,它與人的最明顯本質外在特征—臉非常接近,每張臉都有巨大的不同,代表著一個人,不同的頭型、臉型、面部特征、性格、習慣都有更適合的發型,若強求所有孩子都留相同的發型,勢必會讓有些孩子感到極不適應,尤其是對美和自我形象有了初步個性化追求的中學生,不適合的發型可能會讓他們感到極不舒服,甚至個別敏感的孩子會喪失自我認同,這可能也是個別學生堅決不留標準發型的原因。而且發型基本上不存在攀比的現象,它更講求“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沒有高下貴賤之分。
關于發型,40年前筆者在中學就讀時,所在學校的教導主任還曾經親自動手給留長發的男生剪過頭發,那個年代講求一致、講求共性,連家長也會認同學校的這種做法。但過了這么多年,那種強求一致的做法顯然已經行不通了,今天更強調學生的個性,統一發型的要求顯然是不合時宜的。
但對學生的外表提出一定要求還是有必要的,否則太過怪異的發型就會引發大家的過度關注,妨礙學生把精力投入到學業上,一些過于成人化、社會化的發型也不符合學生單純的身份。因此筆者同意對學生的發型要有要求,但更應是一些原則上的限定,就如《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修訂)》中要求的那樣,有一個底線,在底線之上可以百花齊放,而不是強求一模一樣。如果出現了一些特例的情況,應該個案處理,以勸說為主。如果是一些積極向上、符合孩子身份的新發型,我們是不是還可以選擇包容,那會讓校園更加豐富多彩。
在這則新聞的各種評論中,對標準發型持否定態度的人占絕大多數,其中不乏相當有責任感的家長和教師,他們也是站在學生健康成長的角度發表評論的。這說明那些強制推行標準發型的學校,他們的學生管理理念已經背離了時代的發展方向,最根本的一點就是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化需要。個性化是我們時代的需要,各式各樣不同領域的人才支撐著我們高速發展的龐大社會,不同的人才在青少年時代,其個性特長就得到了發現、保護和發揚光大。
學生管理的目的是維護學校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使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學生管理的目標都是通過為學生制定紀律和行為規范來實現的,多少都會帶有一定的強制性,本質上都是一系列趨同性的規范要求,與發展學生個性相悖。既然學生管理的發展方向應該與鼓勵學生的個性發展保持一致,這就要求我們時時刻刻考慮各種趨同性的限制有沒有必要:我們是不是一定要作出這些限制?不作這些限制,還有沒有更寬松的方法也能同樣保證教育教學秩序,達到同樣的育人效果?以前定立的傳統規矩有效且一直實行,但今天是否還有效,是否還適合當今更加獨立、更有主見的孩子?我們有沒有必要因為一些管理上的便捷需要,簡單粗暴地提出“一刀切”的要求,從而讓學生的個性發展渠道受損……這都是學校管理者要仔細考慮的問題,學生管理的趨同性要求與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是一對矛盾,管理者要做好協調工作,在保證教育教學秩序和效果的前提下,盡可能給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空間。
我們也能看到,當今不少學校都開展了鼓勵學生個性發展的管理改革,比較突出的就是學生的自主管理改革。學生可以和校方、教師一起訂立自我管理的規矩和管理措施,學生既參與自我管理,又參與自我評價。
在眾多的評論中,一位家長的留言非常好:“為學生未來發展著想的教育不應只以‘高效’和‘整齊’為標準,而應以想盡辦法讓每個孩子都能發出自己獨特的最強光為目標。”
作者 | 程路
《人民教育》第19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