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負”不僅要減輕教師在工作時間承擔非教育教學事務的負擔,也要減輕他們在非工作時間承擔額外工作的負擔,更不能要求教師24小時開手機
當夜幕低垂,大多數人結束一天工作進入休息狀態時,很多中小學教師的手機屏幕卻仍在亮起,來自家長的各種信息正在不斷涌入。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一項關于教師負擔的調查結果顯示,北京市超過70%的中小學教師在深夜與休息日被打擾已成為常態,尤其是初中和小學教師。學生成績波動、行為偏差、情緒問題乃至親子關系出現問題,家長都可能在休息時間給教師發信息、打電話。個別地方教育部門或者校長甚至要求教師24小時不能關手機,使教師被迫成為“24小時客服”,隨時待命。
長期高負荷運轉下,教師的教學創新動力下降,專業成長空間被壓縮,形成“越忙越無效,越無效越忙”的惡性循環,繼而引發職業倦怠和心理健康問題。建成教育強國、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首先必須有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師隊伍。身心俱疲、創新動力不足的教師,怎能承擔起建設教育強國的偉大使命?下班之后得不到好好休息的教師,第二天怎么有精力好好工作?
教育部門多次發文要求給教師“減負”。“減負”不僅要減輕教師在工作時間承擔非教育教學事務的負擔,也要減輕他們在非工作時間的負擔,更不能要求教師24小時開手機。我們強調家校共育、家校攜手,但是也要強調厘清家校邊界、家庭和學校各司其職。家長要承擔起孩子家庭教育和品格塑造的責任,不能動不動就找教師,甚至在孩子出現問題的時候推卸責任、無理取鬧。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不能要求教師隨時接待家長,要保障教師的工作時間和責任邊界,為教師創造能安心教學、專注育人的環境。
給教師“減負”,需多方協同推進,更需要在厘清家校邊界的基礎上,通過制度規定來保障教師的合法權益包括休息權,在這方面有值得借鑒的國際經驗。在芬蘭,家長和學校要簽署具有約束力的合作協議,清晰界定雙方責任,如家庭負責孩子的規律作息、基礎品德培養,學校負責系統教學與評估。家校溝通主要通過定期深度面談及學校在線平臺,但并非通過即時通信工具,緊急情況下才會電話聯系。教師享有高度的專業自主權且工作時間受法律嚴格保護。德國相關法律明確規定教師享有下班后的“斷聯權”,家長也普遍尊重教師的私人時間。學校層面建立了標準化的溝通流程,包括設定統一的“家長接待日或時段”;使用學校官方郵件系統而非私人社交軟件進行非緊急溝通,并承諾48小時內回復。
學校應該設計好家校溝通規范,明確時段、渠道、流程、響應時間及違規處理辦法,如告知所有家長有事情可以在工作時間撥打學校工作電話,使用公共平臺集成通知、請假、預約,常見問題回答等功能,設專職崗位接聽家長電話、處理常規咨詢,還可以設固定預約時段保障家校深度交流。通過保護教師業余私人時間、尊重教師的休息權,讓教師在該休息的時候好好休息,才能在該工作的時候好好工作。
家長要為教師“減負”,首先要主動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責任,積極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勝任力,減少對教師的依賴,自覺做好孩子的習慣、品德與情感教育等。其次要體諒教師工作的辛苦,如果沒有緊急情況,盡量避免在深夜或周末等時間聯系教師,尊重他們下班后的私人休息時間與權利。
建議家長聯系教師前先“三問”:聯系時間是否合理?是否必須找老師才能解決問題?有無更合適的解決渠道?與教師溝通時要盡量做到聚焦問題,信任并尊重教師的專業性,保持理性,避免情緒化或碎片式轟炸。當家長成為自信而智慧的“教育合伙人”,學校擁有規范高效的運行支撐,教師得以在寧靜氛圍中深耕教學時,才能構建一個更健康、更具可持續性的教育生態。
(作者系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師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17日 第0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