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使中小學寫作課堂面臨全新的機遇和挑戰。DeepSeek、文心一言等工具能夠生成條理清晰、語言流暢的文本,在這樣的新生態里,教育不能僅追求技術的“神奇”,更需要回答一個根本性問題: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時代,中小學寫作教育的本質堅守在哪里?
堅守學生的主體地位
寫作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讓學生真正成為文字的主人。AI可以生成邏輯順暢的文本,卻無法替代學生獨立思考和理解世界的能力。技術的應用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避免削弱學生的主體性。
寫作不僅是語言表達,更是自我與世界的對話,是生命經驗與思想的外化?;趥€體體驗的文字,承載著學生的精神成長與獨特印記。AI能輔助遣詞造句,卻無法替代立意與論證;它能生成“語言外觀”,卻不能建構“認知深度”。主體性是寫作教育在AI時代的第一道防線,學生唯有通過文字完成對思想和情感的獨立表達,才能真正實現寫作教育的目標。
堅守寫作的實踐根基
生成式人工智能讓“結果”幾乎唾手可得,但寫作教育的真正價值在于“過程”。AI或可簡化部分操作,卻無法替代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所生成的理解與智慧。
在文本過剩、信息冗余的當下,寫作過程的可見性才是學習的核心證據。若只有結果,而缺乏思維軌跡,優美的成文并不能證明真正學會了寫作。具身經驗與在地生活是學生寫作獨特性的源泉,這部分經驗無法被AI算法模擬。課堂應引導學生從生活細節中提煉主題,將觀察、訪談、體驗作為寫作的起點,讓每一次推敲、修改和重構都成為思維訓練和創造力孵化的過程。
守住寫作的過程性,實際上是守住學生的認知發展與實踐智慧。這不僅意味著防止AI“替代”,更意味著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讓AI成為學生寫作過程中的助力工具,而非認知成長的主宰者。
堅守寫作的價值使命
寫作教育的終極使命,不止于訓練語言技能,而在于引導學生通過文字生成意義,承擔文化傳遞和價值涵育的責任。文字是思想的形式,是文化的載體,也是人格成長的重要媒介。
現階段的AI雖然能夠生成合乎語法的文本,但并不真正“理解”語言。正如科幻作家特德·姜所言,大語言模型不過是對數據的模式化再現,它并沒有真正“在使用語言”。AI可以優化形式,卻無法替代人類在寫作中生成的價值判斷、倫理擔當與文化認同。
如果學生僅依賴AI生成的文本,他們可能會錯失培養反思與批判精神、激發創造與創新靈感的機會。寫作教育的價值,正在于使學生不僅能書寫個人的經驗,更能通過寫作生成對人性、人生與世界的理解和關懷,培養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擔當。
寫作教育的價值使命,歸根結底在于讓學生學會對文字負責,對事實負責,對社會負責。唯有如此,文字才不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成為文化自覺、道德判斷與人格成長的場域。
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深刻改變中小學寫作的外部生態,但它不能也不應改變寫作教育的本質。無論技術如何迭代,寫作教育始終要培養能以語言生成意義的主體:會思、能辯、敢言、善言的人。
?。ㄗ髡呃罱鹪葡滴鞅睅煼洞髮W教育學部教授;王子晨系西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生。本文系2025西北師范大學研究生專業學位教學案例庫項目“數智化背景下語文教材創新使用的案例庫建設研究”成果之一)
《中國教育報》2025年11月17日 第07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