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新世紀以來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第一個關于推進普通高中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綱領性文件,意義十分重大,影響非常深遠。”6月20日,在教育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司長呂玉剛如此介紹。
呂玉剛所說的這份文件,正是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于新時代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作為推進普通高中教育跨越式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對眾人關注的高中教育進行了系統設計和全面部署。
《意見》傳遞出哪些改革信號?
——從“育分”走向“全面育人”
普通高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才培養中起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
呂玉剛介紹說,《意見》提出了1個總體目標和6個具體目標。1個總體目標是:到2022年,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進一步完善,立德樹人落實機制進一步健全。6個具體目標包括:一是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全面實施,二是適應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教育教學改革深入推進,三是選課走班教學管理機制基本完善,四是科學的教育評價和考試招生制度基本建立,五是師資和辦學條件得到有效保障,六是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同時,《意見》提出六方面重點任務——構建全面培養體系,優化課程實施,創新教學組織管理,加強學生發展指導,完善考試和招生制度,強化師資和條件保障。
為什么會出臺這一綱領性文件?
呂玉剛介紹:“當前,普通高中教育正處于普及攻堅、課程改革、高考綜合改革三項重大改革同步推進的關鍵時期。這些新任務迫切需要通過深化改革,著力破解當前面臨的體制機制性障礙,確保各項改革能夠有效銜接、協同推進。”
據統計,截至2018年底,我國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88.8%,比2012年提高了3.8個百分點,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95.2%,比2012年提高了6.8個百分點。“普通高中教育的整體辦學水平得到逐步提升,已經進入以內涵發展、提高質量為重點的發展新階段。”但呂玉剛也指出,“當前普通高中教育還存在著素質教育實施不全面、片面應試教育傾向嚴重、唯分數唯升學率評價教育質量等突出問題,亟須通過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加以破解和應對”。
對此《意見》強調,要堅決扭轉片面應試教育傾向,切實提高育人水平;要穩步推進高校招生改革,逐步改變單純以考試成績評價錄取學生的傾向;要樹立正確政績觀和科學教育質量觀,完善對學校和教師的考核激勵辦法,嚴禁給學校下達升學指標或單純以升學率評價及獎懲學校和教師。
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呂玉剛表示,一是在全社會樹立科學的教育質量觀,二是加快構建科學的教育評價體系,三是強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如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教材和課程標準等是重要的參考指標。新聞發布會上,教育部教材局巡視員申繼亮介紹說,目前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課程標準和教材的修訂工作已經基本結束,2022年前全面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
“這次普通高中課程教材的修訂,不僅對內容進行了更新調整,同時對課程的結構也進行了優化,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要和高考綜合改革的需要,增加課程的可選擇性,增強課程的育人功能。”申繼亮說,此次修訂將立德樹人的要求充分落實到教材的同時,還提出了學業質量標準,明確每一門課程到底學什么、學到什么程度。
據悉,為了配合高中課程修訂,2017年教育部還專門印發了《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這是一門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必修課程。在高中階段,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14學分,畢業要求是144學分,占了差不多1/10。在所有科目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占學分最高。
“有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有了綜合素質評價,有了新修訂課程的育人理念,才有可能使育人模式改革取得真正的實效。”申繼亮說。
在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賈煒看來,《意見》明確了當前普通高中教育的改革發展趨勢,也凸顯了黨和國家的人才培養要求,必將促進高中教育進一步克服“唯分數論”“唯升學論”的不良導向,實現3個轉變,即從“應試”教育模式向“全面育人”教育模式轉變,從以“升學”為目標向“升學與生涯輔導相結合”目標轉變,從高中教育“分層發展”向“分層與分類相結合”方向轉變。
《意見》對教師有哪些影響?
——從“教學”走向“學習”
“這是一個歷史性、劃時代的文件,還是一個頂天立地的文件。”新聞發布會上,北京市十一學校校長李希貴表示,這個文件是40年來第一次提出全面培養體系這樣一種發展路徑,還有若干貼心的讓基層可以操作的措施。比如《意見》中明確強調,各地要進一步加大編制統籌調配力度,于2020年底前完成普通高中教職工編制核定,適應選課走班教學需要。
“把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寫到文件中是一個重大突破。”李希貴認為,政策提出后各個地方肯定會“百花齊放”,出臺更多有利于政策落地的具體措施。
《意見》指出,科學核定普通高中培養成本,健全生均公用經費撥款制度,各地生均公用經費撥款標準應于2020年達到每生每年1000元以上,個別確有困難的地區可延至2022年前。
“這樣就使高中學校有更多的經費用于課程建設、教學改革、教師培訓、信息技術的應用,也能使高中校長集中精力辦學育人,從而為育人改革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馬嘉賓說。
隨著《意見》的逐步落實,專家們認為,教育也將發生一個根本的轉變——從教學走向學習。
李希貴認為,這會給教師帶來3個方面的挑戰——
第一個挑戰,成長的挑戰。過去青年教師需要長時間的培訓,但現在許多青年教師一兩年時間就能成為骨干,成為學校的頂梁柱。許多四五十歲的中老年教師反而需要學習,需要二次成長。
第二個挑戰,學科的挑戰。一旦教學變成學習之后,教師不僅僅要提升教知識的能力,還需要提升溝通、合作、交流等各方面的能力。
第三個挑戰,學習路徑的挑戰。大一統的課堂沒有了,全班學生按照教師提供的一個路徑學習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一旦展開學習,每一個學生或每幾個學生出現了不同的方式和路徑,這時教師要從授課者變成領導者,需要提高領導力——領導學生學習的能力。
落實《意見》,有哪些方法和經驗?
——代表區域和學校的“改革秘訣”
如何落實《意見》,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質量?
2014年來,上海作為第一批啟動高考綜合改革的試點省市,堅持“教—考—招”聯動改革,已經對高中育人方式改革進行了初步探索。
在上海,“分層走班”成為高中教育教學的新常態,高中綜合素質評價正在逐步落實,賈煒還透露,下一階段上海將重點圍繞3個方面工作,持續推進高中教育內涵發展,深化高中育人方式改革:
一是研制《普通高中建設標準》。借助標準研制,引領高中學校現代化發展,探索學校建設從行政班教室向學習空間、裝備配置從共性向個性定制、信息終端從產品向網絡環境、師資結構從單一向校內外兼容、課程建設從課程領導力向與課程管理平臺相融合的課程管理和學分管理發展。
二是繼續按照國家要求深化高中課程改革。在新高考、新課標、新教材的多重背景下,緊扣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和學科核心素養的育人目標,著力推進“課程—教材—教學—評價”一體化改革,加強“五育并舉”,切實落實“大中小幼德育課程一體化”、學科德育和學生生涯規劃指導等各項工作。
三是探索實施“普通高中教學質量綜合評價”。構建從學生發展、教師發展、課程建設、治理能力等4個方面對高中教學質量進行綜合評價的評價指標,持續推進特色普通高中建設,以評促改,進一步驅動高中辦學水平提升和育人方式變革。
北京市十一學校被一些專家認為是此次《意見》制定標準的參考學校之一。李希貴介紹,北京市十一學校這些年探索歸結起來就做了兩件事:
一是圍繞時代新人的培養目標,構建豐富多樣、可選擇的課程體系。據李希貴介紹,北京市十一學校有258個高中課程模塊,實現了1720名高中生一個學生一張課表,一個學生一條不一樣的成長路徑,慢慢讓學生在發現世界、認識世界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優勢和潛能。
二是構建全員育人的全面培養體系,形成立德樹人的落實機制。在北京市十一學校,選課走班使教師和學生的接觸更加扁平化,產生了過去傳統教學行政班之下沒有的若干學生新群體。這就帶來一個新機遇,就是教師人人都是班主任,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人人都是教學班的首席。在李希貴看來,各類學生社團和俱樂部的出現、各類學生自主組織的出現,給教育帶來了許多挑戰也帶來了機會。這樣一個培養體系要求教師要關注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學生的相關學分要與教師的教學績效直接掛鉤。
“我們在下很大的功夫,統籌學校資源,從教學走向學習,來培養民族復興的中堅力量。”李希貴說。
“推進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領導、多部門協同推進。”呂玉剛表示,“為了保障改革的目標任務和措施落到實處,《意見》從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明確部門分工、強化考核督導和營造良好環境等4個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并特別強調國家要制定普通高中辦學質量評價標準,完善質量監測辦法,引導各地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科學的教育質量觀,完善對學校和教師的考核激勵辦法,促進普通高中教育持續健康發展,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中國教師報》2019年06月26日第1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