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教育實踐案例②
青青的麥田圍繞著一座現代化的校園,在冬日的陽光下顯得分外靜謐,泥土的芬芳賦予了它鄉村的味道。這就是山東省廣饒縣王道小學,一所鄉村小規模學校。這所學校學生不足200人,主要是本村居民的子女。學校根植鄉土文化,挖掘鄉村資源,弘揚本村以勞創業、以勞致富的創業精神,以勞動教育為核心,開發具有鄉土特色的“田園牧歌”課程。該課程由“鄉音”課程、“鄉情”課程和“鄉事”課程三部分組成。
“鄉音”課程:記住鄉音記住根
鄉音,大地上勞作最美的原生態聲音,那是最動聽的鄉音。讓孩子們從“鄉音”課程中傾聽勞動的聲音,感悟勞動的氣息,這是開發課程最原始的初衷。
課程中選編了“勞動號子”這個單元。當耳邊響起“打夯歌”的勞動號子時,純樸的村民、勞動的熱情鋪面而來?!拔迦艘患芎话 眩粌扇艘惶Э鹧健?;明天開始干哪——哎嗨喲哇;干到落太陽啊——哎喲。不怕臉曬黑呀——哎喲;不怕胡子長啊——哎喲……”王道村是一個典型的勞動創業、勞動致富的新農村,這首勞動號子是村志當中記載的本地農民開發海灘筑壩的夯歌。這樣的鄉音,是孩子們的祖輩、父輩勞動的聲音,這種勞動的鄉音是一種精神,也是一種創業史,更是王道村生生不息的精氣神。
鄉音是人們認識家園、鄉土歷史與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更是傳承中華民族文化的根基。泥土里澆灌的語言包含著純樸、誠實、仁義、孝道的傳統。這些包含著鄉土氣息的文字便成為了童年最為貼心的營養,進而融進他們的血液之中。他們記住了鄉音,便記住了根。
“鄉情”課程:留住鄉情留住魂
鄉情,是走不完的羊腸小道,是放牧牛羊的河灘;是看不夠的綠樹群山,是兒時戲水的河邊;是離不開的爹娘鄉親,是夢回縈繞的“祖根”。留住鄉情,就留住了自己的故鄉魂,這就是兒童最初的家國情懷。
王道村具有豐厚的歷史底蘊和人文精神,讓王道村的孩子了解鄉情,既是家國情懷的培養,更是對家鄉文化的傳承。為此,學校整理開發了以王道村勞動創業為核心,以家鄉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為主的鄉情課程。
“王孟梅,全國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原王道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自1974年任村黨支部書記以來,團結帶領全村黨員群眾調整產業結構,不斷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千方百計增加群眾收入,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科學發展的富民強村之路,王道村成為東營市農村改革發展的一面旗幟。”這是“鄉情”課程的人物篇,也是該課程的核心與靈魂內容。
“鄉情”課程中選編了這樣一個創業的場景:“老書記帶領村民整整七天七夜,啃涼饅頭,喝涼水,照樣釋放出用不完的熱能;老書記帶領村民睡在那四壁冒水珠的地窩子里,蓋著那濕透了的被子,依然精力充沛,斗志旺盛;老書記帶領村民憑著撼天地泣鬼神的精神,建起1000畝鹽田,180畝蝦池。蝦池里投放了200萬蝦苗,居然養殖成功,平均畝產29斤大對蝦!”這是勵志的場景,是王道人不畏艱難、不甘落后、奮勇爭先的現實縮影和真實寫照?!班l情”課程,講身邊的事,學身邊的人,鑄就自己的精神。通過課程的方式,我們留住鄉情,也留住了勞動的靈魂。
“鄉事”課程:鎖住鄉事鎖住本
鄉事,就是故鄉之事、鄉土之事、農業之事、勞動之事?!凹埳系脕斫K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為了深化勞動教育,培養學生勞動實踐的能力,學校研發了適合高年級學生的“鄉事”課程,該課程按照農時二十四節氣讓孩子們從土地上經歷一輪完整的鄉事勞作,進行真實的體驗與感知。
勞動教育是鄉村學校的固本工程、鑄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鄉事”課程在課堂上學習根據二十四節氣的順序設置的節氣習俗、時令誦讀、農耕文化和種植探究等內容。二十四節氣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極具科學性,讓孩子們在土地上經歷農事實踐,既是對傳統文化的感知,也是對勞動意義的內化。
春天,孩子們播下種子,看著它萌芽于泥土;夏天,孩子們看著莊稼節節生長;秋天,孩子們看著果實結墜于枝頭;冬天,孩子們看著根須蟄伏于大地。經歷這樣的體驗過程他們便知道什么是萌芽、什么是孕育,也會知道什么是驚蟄、什么是谷雨。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過程他們體會到了大自然的神奇,懂得了人與自然如何相處。經歷實踐過程比獲得結果更有意義,讓孩子們勞動實踐,激發了他們對大自然的興趣,塑造他們與各種生命、自然生態和諧相處的良好行為方式。勞動涵養了情感豐富的人。
“鄉事”課程引導孩子們在種植探究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勞動精神,實踐基地中收獲幾個茄子、幾個辣椒、幾墩花生,那都是大自然的恩賜與獎賞,是自己汗水勞動的結晶。孩子們在勞動實踐中體會了“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意義;在勞動實踐中學會了生存,學會了生活;在勞動中感受到收獲的快樂。勞動精神滋養了生命的成長。
鄉事植根鄉土,是鄉土的精神臍帶。脫離鄉事必會成為精神上無根的人;鎖住鄉事,就鎖住了勞動的本質。
(作者分別為山東東營經濟技術開發區東凱小學和東營市晨陽學校鄉村支教教師)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20日第9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